■专家释疑
新定价机制入位:紧贴国际市场灵敏调整
北京的出租车司机老张十分不解,“不是说经济还没见底吗,什么东西价格都在跌,为什么偏偏油价要涨呢?”在他的车上,老张一路向记者抱怨不停。不少人和老张一样,认为油价追涨不追跌。不过,在一场突如其来的涨价背后,不少专家认为新的成品油定价机制正在确立。
跟着国际油价走
3月19日,国际原油价格在突破每桶50美元关口后,受美国政府清理银行不良资产计划及美国旧房销售量数据反弹的刺激,国际油价开始上涨。3月24日,纽约商品交易所近期交货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收于每桶53.98美元,创下近四个月来的新高。
也正是在3月24日夜间,发改委突发调价令,理由正是国际油价的飙升。不过这次调整还得追溯到去年12月初发布的《成品油价税费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国家发改委将新的成品油定价机制的表述为“国内成品油价格继续坚持与国际市场有控制地间接接轨,国内汽、柴油出厂价格以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为基础,加国内平均加工成本、税收和合理利润确定”。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研究中心林波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发改委的行为并没有什么过错,毕竟按照新的方案,油价只是往上有封顶,而往下没有封底。林波强认为,“我还是认为政府的行为没什么过错,发改委调整油价,不一定是根据需求而是根据国际油价走”。
对国际市场的反应更灵敏
相比在新的成品油定价机制之后的第一次降价,显然,发改委在经济数据利空尽出的时候,第一次涨价要背负更多的包袱。在招商证券分析师裘孝峰看来,越是艰难越能体现新的成品油定价机制的作用。
他还表示,之前市场从2月份开始担心国内成品油价格下调,而近期随着国际原油价格上涨又担心国内成品油价格会上调。这次产品价格上调,是成品油定价新机制确立的真正标志。
另外,他认为此次调价还有另一重意义,表明国家确实是按照原油成本加成法来操作的,确立了国际油价在80美元以下,中国石化和中国石油业绩跟国际原油价格之间的正相关性。
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长周大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新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使得中国燃油价格对国际市场的反应更加灵敏。言外之意仍是对新的成品油定价机制开始发挥作用的首肯。
专家认为,在新的定价机制下,我国成品油价格调整将更频繁、幅度更小,每次调价涨跌100-200元每吨(即每升两三毛钱)将成常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