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经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内的新闻单位纷纷跟进。纪世瀛形容像被包围的部队看见了援军:“天大的喜讯来自中南海!”一批批深宅大院里的科技人员随之“下海”创业,中关村很快出现了以四通、信通、京海、科海为代表的科技企业群体,“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初步形成。
1987年,中关村面临着又一轮风暴。1986年上半年,全国清理整顿公司,由于政策界限不清,北京新兴起来的民办科技企业骤然锐减。据纪世瀛介绍,当时有人向中央告状,称“中关村电子一条街”为“骗子一条街”。
1987年8月5日,美联社报道了这条街,称它是“推动中国现代化的‘硅谷’”,认为这条街现在的情况“十分类似美国硅谷的初创阶段”。新华社北京分社记者夏俊生因而受命,采写一篇反映“中关村电子一条街”成就的报道。任务圆满完成后,但此时夏俊生对中关村产生了强烈的研究兴趣和Cye.com.cn写作冲动,他一口气写了5篇调查报告。1987年11月30日起,由夏俊生撰写的调查报告开始在《国内动态清样》第3131期刊出,共刊发了4篇,每天两篇,连续刊载。
这组重磅级的调查报告立即引起了中南海的关注。1987年12月22日下午,当时的海淀区委书记张福森让工作人员找到夏俊生,夏俊生这才知道,中央领导阅读仔细,并在不少句子下面画了道道,写了旁批。
1987年12月,由中共中央办公厅调研室、国家科委、国家教委、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协、北京市科委及海淀区政府等7部门20多人组成了中央联合调查组,对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科技企业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调查。而研读夏俊生的报道成为调查组成员初始工作之一。中关村不久便被批准为国家级高新区。
“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点,做了适当的事情;关键的时间,关键的地点,做了关键的事情。”曾担任北京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会长的纪世瀛,这样评价这两份内参对于中关村的意义。他认为,如果没有第一份内参,当初的服务部就会被扼杀在摇篮里,中关村的“革命”,保守估计,也要被推迟5年;而第二份内参,则坚定了中央支持中关村的决心。夏俊生则总结,自从“内参”刊发后,是否走中关村道路就再也没人争议了。(据《中国新闻周刊》罗雪挥/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