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国家三令五申禁止统一征订教辅书,但依旧未能斩断教辅资料伸向学生的捞钱“黑手”。
《经济参考报》记者在安徽调查时发现,学生并没有真正减轻负担,书包依旧被多种多样的辅导书占据。事实上,在行政力量的推动下,各个学校仅仅用家长签字的一张订书单,就可以顺理成章的继续进行着“统一征订”。除了各教辅出版社外,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新华书店、学校也在理所应当的分食着其中高额利益,在清晰可见的教辅书暴利产业链条下,本应干净的义务教育产业,正面临着被蚕食和破坏的巨大危机。
学生
被强迫下的“自愿购买”
早在2001年6月7日,新闻出版总署、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教辅材料管理办法》的通知第三条规定:禁止将一切形式的教辅材料编入《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不得以任何形式强迫学校订购、中小学校不得组织学生购买、发行部门不得向学校征订或随教材搭售一切形式的教辅材料。从此以后,教育部几乎每一年都要联合其它部委下发一次禁止任何单位或个人进校统一征订教辅的文件。
尽管国家三令五申,但是各地都继续上演着“进校统一征订”的戏码。
合肥市的几位家长向记者反映,他们最近收到了学校发的短信,通知他们不要把教辅材料装在孩子的书包里,因为上级教育部门要来检查。
这些见不得光的教辅材料包括基础训练、大考卷等,其中有学校统一订购的,也有老师“建议”学生购买的。
“是自愿的!”合肥市小学四年级学生丁微(化名)特意提高了嗓门。这名学生的家长告诉记者,一个学期除了统一向学校交的140多块钱书本费,老师还建议购买80多块钱的教辅书。老师会给学生家长发一个名单,让他们在上面打勾,而且反复强调说这是自愿购买。
“敢讲不自愿吗?”安徽桐城市的一名学生家长说,现在老师都在教辅书上布置作业,如果不买指定的教辅书,老师可能连作业都不改,甚至把小孩的座位调到最后面去,家长根本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