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调整中断,国家为应对危机,逐渐为加工贸易政策松绑,多次提高产品出口退税率。
广东省商务厅的一位官员说,那时我们就知道,“随着国家调整产业结构的推进,一旦国际市场趋稳向好,加工贸易政策极可能再次收紧。果不其然,2010年,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再次成为决策层明确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商务部的一位人士说:“那段时间各个部委之间、甚至商务部内部,对加工贸易的意见并不太一致,有人甚至提出了全部砍掉的意见。但是最后还是认为加工贸易在中国存在、发展30年,应该得以保留直到其自然消亡。”
但是,那一次大家均嗅出了“不得不转”气味。
那段时间,东莞“三来一补”企业集体“变脸”。以往这些企业没有法人资格,也就不能自主寻找渠道销售产品。解决企业“性质”问题必然成为第一步。东莞市率先在全国建立起来料加工企业不停产转三资企业的“无障碍通道”,实现了近4000家不具备“法人资格”的来料加工企业不停产转型。
近两年之后,劳动力成本不断高企,欧债危机致使外部环境暗淡,加工贸易又一次站在“生死一线”。
不少加工贸易企业陷入了两难的纠结中: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这一极具挑战性的“大考”已势不可挡。若不顺应这股不可抗拒的潮流,积极主动谋出路,命运将永远掌握在别人的手上,最终的结果是被市场淘汰。但若顺着这股潮流走,将会荆棘重重,各路压力来袭,耗时费力,结果还是无法预知。
梯度转移仍是方向
“优化区域布局,引导加工贸易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仍是我们政策的方向。”上述商务部人士说。“要不要、能不能,以及如何转”这三个问题一直是加工贸易向中西部地区的梯度转移的焦点。
第一个问题已形成肯定的统一认识。“优化加工贸易的区域布局,无论是从国际产业转移的大趋势,还是从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角度,均十分必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隆国强说。
对于第二个问题,很多中西部省份认为,这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是投资者的愿望;二是中西部地区承接转移的产业基础和环境。“如何转移的问题”是目前需要抓紧研究的急迫课题。毕竟,中西部地区受产业配套、运输成本、物流效率、人力资源、营商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尚未具备良好的承接转移条件,也难形成东中西地区之间有效的传递和转移机制。
对此,很多中西部省份强烈呼吁,国家的引导政策要有所区别,不能“一刀切”,应适度向中西部倾斜,同时给予更多扶持政策,帮助中西部地区推进资源性产品产业的升级,从出口低附加值的资源性产品向资源性产品深加工方向发展。
业内人士也作了必要的提醒,在推进加工贸易向中西部“梯度转移”过程中,不能造成加工贸易企业与污染同步转移的局面。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