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需低迷,成本高企之下,加工贸易已开始出现负增长,7月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同比下降3.6%。 转型大势不可抗拒,加工贸易企业不升级,命运将永远掌握在别人的手上。然而令企业纠结的是,这条路并不好走。徘徊在发展的十字路口,加工贸易该何去何从? 在中国,对加工贸易的认识由肯定到否定,到再次肯定,几经反复。对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态度也在“曲折”中越发急迫。 商务部一位人士表示:“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有三大目标是2003年就开始调整的,2006年密集出台政策,遇金融危机受阻回调,现在应该再次回到这个轨道上来。” 不得不变 这三个目标是:第一,加工贸易的产业和产品结构要实现升级;第二,加工贸易的区域布局要实现优化;第三,要向产业链的高端发展,包括向现在加工贸易加工环节的上下游发展。上游即关键零部件的设计制造、自主研发,下游就是服务、营销等。 今年8月初,素有“加工贸易之都”之称的东莞出台“29条意见”,对东莞转型升级的目标任务提出更为明确、具体的要求。 这座城市对加工贸易的态度和动作,再次成为风向标。 东莞市对外经贸局的一位人士说,这份文件从年初就开始酝酿出台。今年初召开的东莞市外经贸工作会议上传出一丝忧虑的气息,省外经贸厅“一把手”特意亲临东莞为之打气,“我今天为什么要来,就是希望你们顶住,你们顶不住我也顶不住啊。” 上世纪70年代末,随着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加工贸易顺势而生,由无到有,由小到大。据商务部统计,自1980年以来,加工贸易出口总额从1981年的26.35亿美元增加到了2011年的13052.1亿美元。其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比重从 1981年的5.97%提高到2009年的41.2%。 加工贸易这种经济形势并未能一路高歌下去。 加工贸易以贴牌生产为主,加工环节主要集中在最终产品的组装和简单零部件的配套生产,一直游走于国际产业价值链的底端,利润微薄。另外,加工贸易准入门槛偏低,从事加工贸易的企业多数都是中小型企业,经营分散,抗风险能力较弱。 随着中国外汇储备激增、贸易摩擦增加以及人民币升值压力等大环境的变化,加工贸易不断受到质疑,2005-2006年各种争议涌现。 为了推动加工贸易向上述目标靠近,早在2003年中央政府就开始增补加工贸易禁止类商品目录。 2006年1月、11月和2007年4月,政府3次增补加工贸易禁止目录,商务部还在2006年4月表示今后将视情况每年更新加工贸易禁止目录。 2007年7月23日,商务部、海关总署联合发布公告,公布了新一批加工贸易限制类目录,将1853类商品列入限制类,实行银行保证金台账实转管理。出口退税率大幅下调的影响尚未过去,加工贸易政策调整的惊雷又接踵而至,国内加工贸易升级转型声声急迫。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