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政府给你一个学校,校舍建好了,设备也配好了,你现在敢接吗?”这是无锡金桥有限公司的董事长马自雄三年前碰到的事情,给他学校的是无锡市政府,当时在民办教育领域奋斗了近十年的他已经小有名气,旗下的教育机构覆盖着小学和幼儿园以及培训机构。 当时的马自雄选择了拒绝。“我们不敢去办。我对民办教育还是有一些顾虑的,虽然我们九年来发展得还不错,但是回顾这九年的历程真是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当时马自雄表示。 时隔三年,即便是教育部刚刚出台了《教育部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金进入教育领域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下称22条)。马自雄依然充满顾虑,他三年前提出的民办教师身份等问题在22条里依然没有一个系统的解决途径。 当然,教师身份不是唯一的问题。诸如民办学校法人属性不清,财政金融支持未能充分体现公平待遇,民办学校融资渠道不畅,政府发展民办教育的职责不够明确等问题都令众多民间资本止步教育。 业内人士认为,在当前的政策环境下,民间资本的投资方向还将是集中在此前已经较为成熟的学前教育、“影子”教育系统以及企业教育培训等领域;而看似还有投资空间的义务教育以及高等教育领域,由于政策的不明朗,还需要继续“摸着石头过河”,要谨慎而为之。 摸石头 不过,温州在大胆尝试的民办教育改革或许带给民间资本更强大的信心。 自2011年3月开始,温州全面启动国家民办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一年后,其包括对民办学校进行分类管理,给予非营利性的学校“民办事业法人”身份,而对营利性学校按民办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民办教师与公办教师一视同仁,按事业单位标准参加社会保险;公办学校教师到民办学校支教,保留原有的身份、档案不变等政策开始逐步发酵,效果正在显现。 据温州市教育局透露,新政实行一年以来,全市已经签约10个引资项目,吸纳民间资金达34亿。 不过,温州经验在全国推广的前景并不乐观。 “一方面是温州本身在执行过程中,也面临着骑虎难下的问题。”一位不愿具名的教育人士透露,“例如公共财政支持方面,教育局和市财政局出台了公共财政支持的要求,但是区财政能否按要求完成也要看各个区自身的财政状况。” 另外一个坏消息是,被马自雄等民间教育者看成是最大希望的教育部新“30条”,目前传来的消息是几近难产。 新“30条”是以温州探索为基础,教育部拟另外推出的30条更具操作性的补充意见。 “最后得到的消息说‘30’条在教育部和其他部委的会签过程中被搁置,这也能理解,毕竟不是所有部门看法都能一致。”马自雄表示。 “迄今为止,民办教育领域出台的有关政策仿佛仅仅满足于‘摸石头’,颇似车到山前才修桥铺路,能走多远算多远。这就是为什么,民办教育投融资问题本质上还属于‘石头上的博弈’。”中国民办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吉利大学教育研究所名誉所长蒋国华说。 投资回报 不过,一个被关注的细节是,此次相关新的政策文件开始合理界定民办教育的身份问题,并将民间资本投入称为“投资”而非2002年制定的《民办教育促进法》时提及的“出资”。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