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出口实际增速未加快
从5月份的贸易数据来看,单月28.1%的出口增速推动1至5月的出口增速达到22.9%,比1到4月的数据提高了1.4个百分点。
第一创业证券研究员王皓宇指出,出口增速连续三个月呈现回升的势头,超出市场预期。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增速在经历了次贷危机爆发初期的回落后,最近连续两个月上升,表明美国经济因次贷危机爆发所发生的“过调”可能接近尾声。
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认为,5月出口增速显著反弹,源于今年“五一”长假缩短可能影响货物报关的进度。剔除这一因素,出口增长并没有数据反映的那么高。
从进口来看,5月单月的进口增速上升到40%,推动1至5月进口增速达到了30.4%的高水平,比1至4月的数据高出2.5个百分点,特别是初级产品的进口增速达到69.4%,“步伐明显加快”。
哈继铭认为,在全球通胀的背景下,进口名义增速强劲源于进口价格的高涨,实际增速并未加快。如果剔除价格因素,中国今年以来实际进口增速8.9%,比去年有所放缓。
“流动性过剩”局面未改
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5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余额为43.62万亿元,同比增长18.07%,增幅比上月末高1.13个百分点,而广义货币供应量反弹意味着“流动性过剩”局面未改。
国金证券发布的研究报告认为,5月份货币供给增速加快主要是因为贸易顺差和热钱的流入,抗震救灾导致的信贷增速的上升也是货币供给增加的一个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从去年12月中美1年期利差由负转正之时,存款中的定期储蓄存款直线上升,近5个月来月均增加额超过3000亿元。在目前实际利率为负的情况下,储蓄存款的不降反升,说明新增储蓄中可能并非全部来自中国居民。
国泰君安研究员姜超认为,流动性过剩与银行资金短缺并不矛盾,原因是流动性过剩指的是银行体系资金充裕,而目前央行通过提高准备金率冻结了大量资金,使得流动性在分布上出现失衡:大型国有银行资金相对充裕,股份制银行和中小银行资金头寸比较紧张,影响会更明显。
在经济活动减慢的情况下,银行人民币存款大幅增加,但贷款在宏观调控的限制下增长有限,金融机构经营压力明显加大。1至5月外汇贷款高速增长,表明商业银行在寻找提高经营收益的路径。
值得一提的是,股份制银行作为房地产业融资的主体,屡次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已使其存贷比接近75%的监管水平,股份制银行和中小银行的资金紧张很可能会影响到房地产业的资金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