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控越来越注重“预调”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5月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名义的同比增速为21.6%,增速较上月下降0.4个百分点。这表明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增速不断加快的趋势终于得以改变,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物价指数回落的影响。
CPI和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逐步回落,显示宏观调控的政策效应正在逐步显现。为进一步控制流动性的过快增长,央行在公布PPI数据前大幅提高存款准备金率1%,使之达到了24年来新高,凸现了国家在控制通货膨胀,控制流动性方面的决心,也表明我国的宏观调控越来越注重“预调”。
地震后的重建将为相关行业带来投资机会。中央财政今年将安排700亿元建立灾后恢复重建基金,明后年继续作相应安排;中央国家机关今年的公用经费支出一律比预算减少5%,用于抗震救灾。
■全景扫描
●工业品出厂价格:还存在高企的可能性。导致利润将更多地向上游行业转移,下游工业企业利润可能进一步受挤。
●居民消费价格:从今年5月开始,翘尾因素的影响将逐渐减弱。进入下半年后,CPI指数将逐步回落。
●工业生产:面临放缓压力,一是工业品出厂价格上升导致企业成本上升,部分企业减产;二是紧缩力度持续增大,导致总需求实际增速放缓。
●固定资产投资:企业自筹资金呈上升趋势,新开工项目投资额增速回升,投资增长潜力不容忽视。
●出口增速:显著反弹源于今年“五一”长假缩短可能影响货物报关的进度。剔除这一因素,出口增长并没有数据反映的那么高。
●进口增速:名义增速强劲源于进口价格高涨,实际增速并未加快。如果剔除价格因素,中国今年以来实际进口增速8.9%,比去年有所放缓。
●储蓄存款:在中美1年期利差由负转正,但目前实际利率为负的情况下,储蓄存款的不降反升,说明新增储蓄中可能并非全部来自中国居民。
●流动性过剩:整体过剩局面未改。流动性在分布上出现失衡,大型国有银行资金相对充裕,股份制银行和中小银行资金头寸比较紧张。
●金融机构经营压力:贷款在宏观调控限制下增长有限,金融机构经营压力明显加大。1至5月外汇贷款高速增长,表明商业银行在寻找提高经营收益的路径。
●房地产业资金链:股份制银行作为房地产业融资的主体,屡次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已使其存贷比接近75%的监管水平,股份制银行和中小银行的资金紧张很可能会影响到房地产业的资金链。
●消费品零售额:5月增速较上月下降0.4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增速不断加快的趋势得以改变,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物价指数回落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