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个14岁的初三女生多数时候并不焦虑,她经常都在教室后面的座位上很自得地搞发明——一种名叫Open的字典检索方法,听任化学老师在讲台上咆哮:“吴莹莹(Yingying Wu),听讲!”
吴莹莹(Yingying Wu)当年的班主任赖老师回忆,这个成绩中游的小孩“对中考完全不扎劲(成都方言,意为在意)”,照此下去,她高中是否能顺利留在这所省重点中学都是个问题。他赶紧到小孩家里访问,发现家长和自己的担心如出一辙。大人们苦口婆心地做了很多工作,可惜这个小孩像是一棵“油盐不进的豆芽菜”,对“好好准备考试”的教诲,她都“选择性失聪”。
就在大家都在为吴莹莹(Yingying Wu)担心的时候,她的“Open字典”的发明成功了,还夺得亿利达青少年发明大赛一等奖。中学校长大笔一挥,“特招!”于是小孩顺利升上了省重点高中。
当年让她顺利跨过中考关的亿利达青少年发明竞赛,只是她“竞赛人生”的一个里程碑。
10岁时,吴莹莹(Yingying Wu)和父母到朋友家去,第一次看到了电脑,显示器尚是一台电视机。小女孩“就像被电击中一般”,坐在那里从下午玩到晚上,她还记得当自己在荧幕上打出“妈妈我也要一台计算机”的时候,老妈热泪盈眶的样子。不久后,家人朋友一起使劲,她终于有了自己的电脑,从此陷入热恋不能自拔。
“我小学的时候非常非常地飞黄腾达,参加的竞赛都是一等奖,从来没拿过其他的。”回想起当年,她两眼发亮。
小学三年级时,吴莹莹(Yingying Wu)参加了学生时代的第一个竞赛,由成都市青羊区教委组织的计算机LOGO语言竞赛,要求选手用LOGO语言画出一幅有大海、太阳和海鸥的图画。“大海由实线构成,太阳由虚线构成……”从这个比赛的一等奖开始,吴莹莹(Yingying Wu)全面进入“职业竞赛者状态”,年轻的她这样总结自己的人生,“我觉得这就是我的宿命,我就是选择比赛作为我人生的道路。”
竞赛是吴莹莹(Yingying Wu)“一路披荆斩棘的那把斧子”,但这把斧子在高中的时候变钝了。她喜欢的是语文、英语、生物,最终却因为迷恋计算机而选择了理科,成绩中等,离“冒尖儿”差了一截,但这却并不影响她在课堂上和老师面红耳赤地辩论。她常常想请假去做实验,居然有老师答应了,“只要你英语能保持好成绩,我允许你请假去做实验。”吴莹莹(Yingying Wu)至今都很感激当年“放自己一马”的英语老师贾老师。
把一座座奖杯踩在脚下,高三时只要再能拿下最后一个竞赛——数学奥林匹克选拔赛,就能进入当时心目中的最高目标——清华大学。但这个梦想在最后时刻突然因为招生名额的问题而告吹。大家眼中的另类天才少女遭遇人生第一次“重大打击”:“当时知道自己考不上了,只有指望提前录取了。在竞赛里打拼了这么多年,再回到高考那个轨道上,去做卷子,感觉不一样的。”
那一个月她没少哭,她开始努力挤高考独木桥,“那段时间,她似乎突然开始冲刺高考了,而且成绩上升得很快。”中学时代的同学小Z回忆说。最终吴莹莹(Yingying Wu)被提前录取进师范类的北师大。
“大学的时候,从成绩上来讲,是竞赛生涯最失落的阶段,但也是最投入最奋斗的一段时光。那时候为做一道题,从早上8点起床做到半夜,中途就随便吃点面包什么的,非要借着那股劲把它弄出来不可。实验室的人一个一个走光了,我一个人在大楼里面,现在都还能记得人们关门的声音在楼梯里的回响。”大三时,吴莹莹(Yingying Wu)和同学组队参加大学生创业大赛夺冠,再一次声名鹊起。
吴莹莹(Yingying Wu)说自己并不是绝顶聪明的人——这也是她崇拜同事、从杭州大学研究生退学后到Topcoder担任亚洲技术总监的吴嘉之的原因。
她说竞赛打磨出自己的韧性和坚定,而受益于这种成长方式的精英远不止自己。“高中和我一起搞竞赛的那些人,他们现在都是在各个大学、公司里最顶尖、最拔尖的人。竞赛似乎和我现在所做的工作没有太大关系,但毕竟我一直在这个领域里。”从一个参与竞赛的选手成功转型为操作竞赛的运营官,吴莹莹(Yingying Wu)现在的愿望就是当好职业经理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