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之二:凭一时激情到农村不难 但干出一番事业不容易
农村基层工作对年轻大学生来说,还是一个陌生的领域,充满了困难与挑战。绝不能把到农村任职设计成人生历程中的短期行为,绝不能凭着一时的冲动,稍不如意就打退堂鼓,而要做好扎根农村、长期吃苦的准备,在艰难困苦中磨砺意志,增长才干。
2004年2月,镇党委一纸任命将我调到全镇最穷的村——民和村担任党支部书记。
这是怎样的一个村啊,村办工业几乎空白;村委会连一间像样的办公室都没有,几间破房子早已抵押给银行;集体账上不仅没有1分钱,还欠村组干部工资8万多元,人心涣散……
面对这样的局面,才走出大学校门没几步的我,压力可想而知。我想到过退缩,也想到过走人。但是,想到与我结对的镇党委书记的一番鼓励:“你从富村的副职到穷村的正职,困难肯定会很多,越是困难的地方越能够磨炼人、锻炼人,贫困村更需要你这样的知识型、创新型干部。”
再看看群众那一张张期盼脱贫致富的面孔,想到自己在市大学生“村官”培训班上立下的誓言,我铁了心,这个“村官”要做就做“永久牌”,决不做“飞鸽牌”。
于是,我向老干部问计,向群众讨主意,在调研的基础上,我逐步理清了工作思路,在村民大会上满怀信心地宣布:要让民和村一年小变,三年大变。在全村上下怀疑的目光中,我打出了富民强村的“组合拳”:发展高效农业,狠抓招商引资,推动全民创业。
为发展高效农业,我组织引导农民成立了土地股份合作社,合理依法流转土地500多亩。从扬州大学邀请4位农林专家,对农民进行实用技术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还通过典型引路,用身边的致富例子,引导村民大力种植花木、蔬菜,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富民强村,关键在工业。我村地处腹地,并没有多少优势。“硬件不够软件补,条件不够感情凑”。
2004年,得知一名客商要上电力金具项目,我先后上门20多次和客商洽谈,替客商算账,帮客商跑手续,为客商调解矛盾,终于使这个项目落户我村。
如今,这家企业年销售额已经达到5000多万元。在我和村党支部一班人的共同努力下,目前村里已发展企业7家,年销售额超过1亿元。
农村发展,资金是个大问题。我发挥金融专业特长,积极和市信用社沟通协调,以创建信用村为载体,打通小额贷款的绿色通道,解决农民创业资金难问题,几年中先后有40多个农户获得200多万元贷款,有力支持了村民创业。
感悟之三:走村官路只是一时选择 服务农民才是一生追求
到村里工作,像是人生舞台拉开了大幕,但服务农民的大戏却永不会谢幕。省里组织村党支书到华西培训,使我深深地明白:一个大学生“村官”,得到群众的一时称赞不难,难的是得到群众的长久称赞。有人问我,是什么力量支撑你在农村一干就是10年,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你为农民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农民心中就会装着你、拥护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