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这个项目是经过长时间的调查和思考后决定的,现在这种情况只是暂时的困难,而且我们排除了本质定位和执行上面的问题,现在主要的困难还是来自外部。”据透露,目前项目的投资额已经达到170万元,其中陈晞投资40万元,投资商的第一期投资100万元以及前期赢利约30万元。
对于这位被外界称为“敢作敢为”的女儿,在医院担任护士长的母亲反而没有过多的担心。“他们知道我做下去肯定有我自己的理由,他们主要是担心我身体不好,太辛苦、太累。”陈晞说,“以前受妈妈的影响,也想当一名医生,妈妈当时就说我应该是一名外科医生,因为这样才有挑战性。”
由于这一段创业的经历,曾经以为自己可以处理一切事情的陈晞发现,“父母现在是资深顾问,他们的经验比我丰富,能够在我遇到难以应付的困难的时候给予精神上的支持,同时也能在我一时迷惑的时候提出建议,而且他们的建议是没有任何功利性的”。
创业过程中,陈晞的抗压能力逐渐增强,“刚开始时觉得找1万元都难,要找10万元,天都要塌下来了。现在感觉如果要找100万元投资也是可以通过努力取得的。”现在陈晞想的更多的是怎样防止失败,而不是一味靠想象即将遇到什么困难,“我们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但我们却不知道困难会在什么时候出现。以前很多创业的学生说他们遇到最大的困难是资金问题,我觉得还没有说到点子上,我认为办法总比困难多。”陈晞自信地说。
谈起创业经历给自己带来的收获,陈晞自认比师弟师妹更加成熟,“以前有点毛躁、稀里糊涂的,现在显得更加老练和成熟。”
“我建议创业的学生要有承担风险的意识,做好心理的准备。”年轻、激情是学生创业的资本,陈晞笑着说自己团队的优势在于鬼点子多、热情奔放。她建议,“创新的思维模式”、“成本利润概念”、“沟通能力”、“执行力”、“团队协作能力”、“专业知识”……都是学生创业时应该考虑的因素。不过,陈晞也提醒各位学生创业前要判断适不适合创业,创业时不但要为自己负责,更要为爱自己的人负责。
陈晞向记者透露,身边的10名同事如今均为“全职员工”,当时最多一度员工人数达到12人,如今的员工除了以前毕业的学生外,也有部分在校学生为创业而选择“休学”。对于这一点,陈晞一再强调那些员工并没有办理休学手续,建议记者也不要过多渲染。
提起在大三时选择了“休学”,陈晞说:“我是目的性很强的人,读大学就是为了充实自己,开拓眼界、掌握谋生技能,当我发现目的不能实现的时候,我就会选择另一种方式。我觉得现在这样更有意义。”
今年9月,陈晞将回到校园半工半读,但可能会更换专业。“我想读更加锻炼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力的专业,可能会是建筑方面的专业。”对于9月即将恢复的学生生活,陈晞早已做好准备:回到学校,零距离接触校园文化,为以后的经营定位获取第一手资料。
“我希望先通过在广州大学城两年内的试点,形成一整套的经营模式。”对于“青年公馆”未来的发展方向,陈晞笑着说,“现在还不能说,保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