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父亲没有文化,在老家当农民,能够养活一家6口人,还把我培养上了大学。我是个大学生,回乡当农民,总不会比我父亲差吧!”抱着这种“保底”的想法,谢思惠去年夏天从山东农业大学毕业后回到了老家福建省福安市晓阳乡谷口村,毅然当起了“现代农民”。
其实,早在高考报志愿时,谢思惠就想把“农民”作为未来的职业。“我想把北方农业优质高产的技术学到手带回南方来,所以报考了山东农业大学的园艺专业。”谢思惠回忆说,“起初家人很反对,后来通过亲戚朋友才做通了工作。”
“脱群”学生却是项目“第一发明人”
大学的学习和谢思惠的想像存在差距。“大一上的都是基础课,根本没接触到想学的技术。”他说,“大二上学期,果树专家孙仲序教授关于‘开放式植物组培快繁研究’的讲座引起了我的浓厚兴趣,我第一个提问,也给孙教授留下了深刻印象。”
后来,谢思惠主动去试验室拜访孙教授,希望能向他学一两门技术造福乡亲。孙教授听了很感动,同意他跟着学。从此,谢思惠成了他班上的“脱群”学生,“没课时就往试验室跑,刷了半年瓶子之后,才进入操作环节”。
正常情况下,本科生要到大四才有机会进入试验室接触到的“技术”,谢思惠比他的同学提前“动手”近两年时间。其间,他参与了国家863重大科研课题,以第一发明人的身份连续申报3项国家发明专利,还发表两篇学术论文。“研究生毕业只要求发表一篇论文,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已经到达了研究生的水平。”谢思惠自豪地说。
大四上学期,谢思惠果然被学校推荐为免试研究生。可是他竟放弃了这一资格,选择回家当农民。“我在试验室呆久了,发现问题不少,尤其是高校的科研成果难以得到应用,往往是通过鉴定后就锁进了档案室。另一方面,农民需要技术,却找不到门路。农业新技术和农民严重脱节。”谢思惠说,“我回到农村,既了解农民,又熟悉高校和科研机构,作为农业技术推广的中介正合适。”
记者问:“你读了研究生后,不也可以回农村吗?为何要放弃到手的免试研究生资格?”谢思惠答:“读研究生又要花3年时间,我想早点回乡干出成绩来。再说,学位高诱惑也多,将来回乡的可能性就小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