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世界金融危机影响,中国经济衰退日益加剧,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缺乏工作经验的大学毕业生也不能幸免。在这种局势下,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界纷纷提出大学生要另谋出路,而自主创业则被看作是救命稻草,大加提倡和鼓吹。于是大学毕业生创业成为近期媒体追逐的热点,而一些高校则推出在校大学生创业促进方案,也被当作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典型大肆宣扬。
毕业生创业受到鼓励和支持,因其已经完成学业,无论成败,只要合法且能自我负责,理所应当。但对于在校大学生创业,社会应抱有保守态度,持以远见,不应操之过急,因小失大。
且不说经济形势恶化,是否能够提供足够的商业机会给大学生成功创业,单从教育的角度而言,在校大学生创业未免过于急功近利。人生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彼时的成败皆由此时的积累所奠定。职业事业的发展犹如高楼大厦,根基越深,楼层才可以盖得更高,否则,根基不牢,地动山摇。大学时期,是人生难得的学习时期,大学生应抓住宝贵的时光,扎实学习,打牢学习的基础,拓宽知识面,建立足以支持未来人生的知识结构,掌握惠及一生的方法论,以及形成理想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完善的人格素质。正如胡锦涛主席在五四期间向大学生和青年朋友谆谆嘱托,“立身百行,以学为基。”一个人能有多大发展,能为社会作出多大贡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人学习抓得紧不紧、知识基础打得牢不牢。
磨刀不误砍柴工,人生百年,职业生涯接近40年,用四年或七年的时光来专心学习,并不算太长时间,学习抓得紧,受益一生,更可延长工作年限,增加社会贡献;抓得不紧,书到用时方恨少,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大学生要有远见,要有主见,不为一时的政治需要所动摇,不为社会舆论热了头脑,乱了方寸。大学校长们更要有教育家应有的远见,风线长宜放眼量,对大学生的一生负责,对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兴旺发达负责,不拘泥于一时一地之需。在这方面,抗战时期的一些教育家的作为值得今人深思并学习。国立武汉大学两任校长王世杰、王星拱在抗战形势日趋严峻,国家民族危亡旦夕之际,在各界纷纷要求大学实行战时教育,训练大学生为战士直接参加保家卫国之际,仍然保持清醒的头脑。对要求上战场的学生一方面不反对,不鼓励,认为大学生非职业军人,前线杀敌唯有送死而已,效果未必佳;另一方面,着眼于培养战后重建的人才。所以,两位校长顶住校内外的压力,坚持要求学生刻苦学习,在校一日,务必以学业为重。这在当时,不为人所Cye.com.cn理解,多方质疑,比如中文系叶圣陶教授,就认为,大敌当前,武汉大学仍然学风刻苦,校风沉闷,犹如一潭死水,多次在课内外宣传抗日,鼓动学生参展杀敌。随着抗战和内战结束,新中国成立,国家百废待兴,当年的大学生们以各自所学,无论是去了台湾还是留在大陆的,都在战后重建中立下汗马功劳。在台的如台湾钢铁之父赵耀东等,在大陆的更是不计其数。当年的学生中涌现出近20名两院院士和一大批著名学者和政界、法律、工商界知名人士。老校长们虽然没有亲眼看见桃李天下,但其所结下的丰硕果实为他们当年的远见作下有力的注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