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还是创业?日前,一项有关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教育部重点研究课题披露:我国大学生的自主创业率仅为1.94%,但大学生创业率低,并不能简单归咎为大学生创业意识薄弱,高校的创业教育严重滞后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这项由设在上海交大的教育部在沪直属高校研究生就业协作组承担的调查,通过一些比较成熟的大学生创业案例说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不在于通过大学生创业拉动就业率,而在于营造一种浓厚的创业氛围。
此次课题组共发放问卷近5万份,全国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27个各地地方政府部门,117所高校,1.5万多名学生,1014家企业参与了调查。调查发现:我国高校毕业生创业绝对人数少,创业项目科技含量低,而且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目标相比显得落差较大。
创业教育师资杯水车薪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称,虽然调查发现我国大学生的自主创业率很低,与发达国家20%左右的大学生创业率相比,仍有相当大的差距,但如果自主创业的观念今后能在大学校园逐渐深入人心,就能带动大学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事实上,自主创业带动创新性人才培养的要求,也折射出高校在创业教育方面的尴尬处境。调查发现,有12.54%的学生认为自己学校几乎没有任何创业教育,有8.07%的学生不了解自己学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情况,高达39.56%的学生认为自己学校的创业教育“很一般”,只有12.23%的学生认为自己学校的创业教育还不错。
在我国,虽然很多高校开设了创业方面的课程,但是创业教育基本上仍属于“业余教育”,创业课程也都是引进国外的教育课程,很少针对中国文化、学校特色进行系统研究和修订。至于创业教育的师资,姑且不论教师缺乏实战经验,对学生缺乏吸引力,即使是教育部连续办的几期创业骨干教师培训班,至今也只培训了500多名教师,对于国内1000多所高校来说,无疑是杯水车薪。
创业教育播种创业种子
课题组在调查中发现,鼓励大学生创业,营造大学生创业氛围的意义,并不能在短期内就能看到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的成效。因为调查发现,能够投入到创业中的大学生本身,就很少有就业障碍,各方面的能力都非常优秀,而且大学生创业企业容纳的员工人数也非常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