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达21万人。据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最新统计显示,截至6月底,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89.31%,18.7万余人实现就业,2万多毕业生仍在求职路上求索。
7月6日至8月5日,在本市举办的暑期毕业生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招聘月期间,尚未就业的北京高校毕业生与在外地高校就读的北京生源毕业生成为招聘会的主力军。“为什么还没找到工作?”毕业生自己的看法是什么?在采访中记者发现,跨专业求职、频繁跳槽、没有工作经验、求职起步晚、想创业不急于就业等成为众多未就业毕业生的求职难关。
人物一 赵静
未就业原因:跨专业求职
赵静是北京联合大学通信专业本科生,毕业离校已近两个月,仍未落实就业单位。赵静说,她性格外向、活泼,想从事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最理想的职业是记者,其次是广告公司策划。但是,赵静所学专业一般从事技术性工作,每天摆弄手机电路板,她对此毫无兴趣。毕业前,学校曾为毕业生推荐工作,但是好机会竞争不过本专业男生。该专业女生常做的客服工作,赵静又不喜欢,因此直到毕业也没有落实工作单位。现在父母都很着急,赵静自己压力也很大。她上学期间没有任何新闻从业经验,对于新闻工作充满向往但是对行业的了解基本处于“无知”状态。毕业后,赵静曾参加过几次招聘会,几乎都是“转一圈”就走。
就业专家:刘艳华(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就业指导中心主任、高级职业指导师)
对策:为理想工作找个落脚点
赵静目前最应该理清的不仅是自己想干什么,还要清楚自己能干什么。以赵静现在的条件和积累,新闻、策划这些理想职业仿佛是飞在天上的梦想,没有任何着地的落脚点。如果暂时不考虑理想,在通信行业内赵静能较快落实工作,不妨以通讯作为行业背景逐渐向新闻或广告转型,做一个通信业的记者或是主打通信行业的广告策划是可以实现的。但是,赵静要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新闻、广告专业知识,多向业内人士请教,平时练习写作,争取在报纸上发表文章。在自己条件成熟时,争取向用人单位展示出足以胜任记者、策划岗位的能力。在未就业毕业生中,像赵静这样理想坚定但专业不对口的人很多,他们的当务之急是给自己的理想找一个落脚点,让理想落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