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于武汉大学的成枫,离校后在当地创办了一家公司,从事网站建设和流媒体嵌入。他曾认为,创业比就业更有发展前途。然而,仅仅坚持了两年,他就不得不解散了公司,重新开始找工作。像他一样创业失败的,在中国自主创业的大学生中较为普遍。
扶持大学生创业以促进就业,曾被寄予厚望。中国政府多个部门曾计划用3年时间扶持45万大学毕业生创业。
然而,现实似乎没有政府部门预期的那样美好。高等教育研究机构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近5年以来不断攀升,已经从2008届的1%上升到2012届的2%。按照这个数据计算,2012年也只有13.6万大学生创业,离政府预计的15万人还有很大差距,而前两年的数据更低。
离社会预期较远的还有创业的成功率。在位于中国东部沿海的浙江省,近年大学生初次创业成功率为5%左右,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与国际平均水平相比,差距犹如鸿沟;横向比较,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也低于社会创业平均成功率。大部分大学生创办的企业夭折于初创期,熬不过3年。
“大学生创业失败率高的原因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内因和外因。”前程无忧首席人力资源专家冯丽娟认为,内因主要是大学生创业条件不成熟,如资金实力不够、在校期间缺乏商业运作经验和管理经验等。
外因主要来自于社会投资环境。冯丽娟分析认为,受国际经济形势影响,中国社会闲置资金太多又缺乏好的投资渠道,导致一个商机出现的时候,同质化的项目就会遍地开花。“同类型项目做的人多了,会推高各种成本。”她说,既缺资金又缺经验的大学生,即使有很好的创业项目,面对一哄而上的竞争对手,也很难获得成功。
同时,中央和地方政府为扶持大学生创业而制定的政策和优惠措施,在实际操作中也面临着落实的问题。以大学生创业小额贷款为例,银行为规避风险,在企业规模等方面设置了一定的门槛。这导致“大创”企业在最需要钱的时候往往不够贷款资格,而具备资格之后小额贷款又解决不了问题,或者已经不需要贷款。
中国青年创业国际计划执行总干事张惠玲认为,创业成功率本来就很低,投资者、政府和银行对大学生创业应更有耐心。她说:“创业失败是很宝贵的经历。只要他们坚持创业,第二次成功率往往很高,我们应该把目光放得更远一点。”
一些地方政府部门也意识到了大学生创业的脆弱。他们开始将对大学生创业的扶持延伸到创业教育、政策培训、风险防范甚至资金投入上,为这些刚走出校园的学生们尽可能地创造成功的条件。
在浙江省杭州市,政府为大学生建立了种子基金、债权基金、“风险池”基金等一系列资助项目,帮助他们筹集资金。杭州市政府还联合浙江大学科技园,成立了中国首家工艺创业大学生教育服务平台,聘请知名企业家、学者对创业大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培养。今年前六个月,杭州市就新增了大学生创业企业529家。得到的回报是,这些企业解决了2200多人的就业问题。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