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中,坚持理想还是接受现实?这是很多毕业学生面临的一道人生命题,二者之间该如何取舍?
王小军:梦想是终极的,理想是阶段性的。梦想要绚烂,可能远在地平线,这样你才有长久的动力,而理想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我们通过实现人生每个阶段设定的理想而最终达到梦想的巅峰,否则你只能迷失在失望或愤怒中。
一份理想的工作是实现职业理想甚至是人生理想的载体,一步到位的可能性太小。毕业生首先要了解自己,认真评估自己,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职业。不盲从,不跟风。暂时没有自己认为理想的岗位,可以先就业后择业,在工作中提高就业竞争力,修正求职方向,这样就会离自己理想的岗位越来越近。
康敏:对于个人而言,由于自身的家庭条件,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和对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的不同想法和认知,每个人都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去寻求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生涯,或从政,或经商,或打工,或创业。社会的发展需要多元化,个体的不同又会去支撑这种多元化的发展,这是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是个人发展的需求。
记者:除了个人理想,你创业的动力还有什么?
张健:有朋友和我开玩笑,说张总,你咋不找个事业单位上班去啊?我笑了,回答说:“我走了,公司这十几个人怎么办啊?跟着我这么多年了。”这就是动力,为自己,为别人。
怎么让就业路再宽些,让创业路更顺些
记者:你是怎样把理想坚持下来的?
张健:举个例子吧。有一次,客户要几百份我们自己打造的蔬菜礼品盒,正常来讲,要提前一周订货才能准备好,但客户要求第二天下午交货。客户联系了很多家,都没有人敢答应。我咬咬牙,干了!熬了个通宵,终于把500份精致、美观的蔬菜礼品盒准备完毕。别人回家休息,我和公司的几个兄弟又开车把整齐干净的蔬菜送到了客户手里,直到搬完最后一箱菜。回到家,手机一关,牙不刷、脸不洗地把自己扔到床上。这次我们赢得了一个稳定的大客户。
除此之外,我要求自己每年看50本书,参加各个地方组织的行业峰会,让自己对整个行业有个明确的把握。
记者:如何让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路再宽一些?
王小军: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政策,一方面,有关部门一定要带着真感情,真正让好政策落实好。另一方面,高校也要根据社会需求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加大专业调整力度,让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用。与此同时,不同用人单位在选才上着重点不同,毕业生应该从入学起就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提升就业竞争力。
记者:近年来,我们在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下一步我们该如何促成创业?
康敏:近几年,从政府到民间组织,都大力提倡并扶持青年学生的创业活动,中国青年创业国际计划(YBC)更是全方位加大了对创业青年的扶持力度,但青年学生创业的道路依旧艰辛漫长。希望全社会都能关注和支持青年人的创业和成长,再加大培训的力度和深度,把培训从基础做到高、尖、新,在工商、税收等方面给予创业者更实际的优惠和帮扶。
记者:张健,你现在的愿望是什么?
张健:企业小的时候还没感觉,越做大越觉得缺资金的企业好像缺乏了血液的人一样,很难受。希望不久的将来,我们能解决公司迅速成长过程中的融资难问题。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