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有人得出结论:中国还没有形成一支职业经理人队伍。果真是这样吗?
其实,中国的职业经理人历史由来已久,源远流长。周朝的“周公辅政”可能就是较早的政治职业经理人的作为。张仪、苏秦可能就是战国时期的外交职业经理人。三国时的诸葛亮则是职业经理人中的楷模。
无论从政或者经商,庞大的职业经理人队伍中,从来就是与悲欢离合、荣辱浮沉交织在一起的。既有高官厚禄、光宗耀祖、充分施展抱负的幸运儿,同时,也有许多人亲自品尝了“伴君如伴虎”、如履薄冰的滋味,甚至遭遇身败名裂下场的也不在少数。
所以,如今的老板与经理人的恩怨故事,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历史渊源的,今天的故事,其实是历史的延续而已。因此,不能得出中国缺乏职业经理人的结论。相反,在中国的职业经理人市场,老板与经理和睦相处、配合默契的“好搭档”、“好夫妻”,也比比皆是。
金牌职业理人唐骏,先后与微软和盛大网络的合作,可谓是佳偶天成、登峰造极。在他离开的时候,微软将公司历史上唯一一个荣誉总裁的称谓授予唐骏;2006年,唐骏应陈天桥之聘请加盟盛大网络,受命改组陈天桥的“家族企业”,唐骏获得的是260余万股票期权。而唐骏之所以离开微软加盟盛大网络,原因是找到了“更让他有激情”的岗位。
期望越高,失望越大?
大多数老板聘请职业经理人时,往往对其寄托了太高的希望,以为都是企业高手,都有妙手回春的本领,便把创造企业神话的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而此时职业经理人,如果是头脑清醒,倒也能恰当处理,但有些职业经理人也忘乎所以,往往会做出一些不切实际的承诺。结果,企业的神话不是那么容易创造,双方不得不在相互埋怨甚至指责声中分道扬镳。
用友前总裁何经华说:“职业经理人往往被要求创造很高的当期业绩,以至于总裁实质上成了销售总裁。这个定位导致职业经理人短视,制定出一些急功近利的计划。”
从老板这方面看,通常很少有人完全放权让经理人发挥,大多数是将经理人当成自己意志的执行者。面对强势的创业型老板,职业经理人扮演的角色空间极其有限。格兰仕总裁余尧昌自我定义为“打工的”。一位民营汽车企业的高管私下里说:“自己就是所谓的职业经理人,其实就是前台接待,打理门面而已。”
以广泛使用职业经理人而出名的万科,曾经出现3位高管接连离职的现象。其中有曾任总经理的林少洲。林少洲在被王石调动工作岗位前两天,正在信心百倍地设计开拓北京市场。突然一纸调令就下来了,事先没有任何商量或者通知,令林少洲措手不及,使他感到自己“如同一块砖,公司随时可以搬。”
此外,还有待遇问题。有的经理人反映老板没有兑现事先许诺的高薪或股票期权,经理人不好明说,只好心中暗自生怨。而以往的恩怨纠葛中,也确实有这样的现象。
非我族类,其心必疑?
在众多的老板与经理人的恩怨故事中,陆强华先后与黄宏生(黄宏生新闻,黄宏生说吧)和黄仕灵的故事,多少折射出了普遍的矛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