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资本运作的减法:
李嘉诚“长和系”的业务拆分和处置
李嘉诚擅于灵活处置和重组企业集团业务,在多元化思路下,动态剔除盈利黯淡的业务,吸纳富于前景的产业;同时依托资本市场,寻求多维度的资金筹集渠道,严格保持企业充裕的现金储备。在内地民企融资受到局限的制度背景下,李嘉诚维系充裕现金流的审慎扩张策略对内地民企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李嘉诚如何灌溉施肥,修枝剪叶,实现旗下企业集团的稳步增长?其如何为集团各事业提供充裕的资金,又是如何保证集团整体长期盈利的呢?前者涉及资本运作,后者则是实业经营。本文专注探讨李嘉诚的资本运作战略。
“长和系”长期持续盈利
“长和系”是李嘉诚旗下上市公司所构建的企业集团的总称。截至2011年12月31日,集团总市值已达7470亿港元。集团核心为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长江实业”)与和记黄埔有限公司(简称“和记黄埔”)。其中,长江实业的前身是李嘉诚在1950年创立的长江工业有限公司,其于1972年在香港上市。和记黄埔则是由黄埔船坞与和记企业有限公司于1977年合并而成,李嘉诚在1979年入主和记黄埔,并成为集团主席。
长江实业与和记黄埔的财务报告显示,长江实业1991年的营业额不足100亿港元,到2010年底达328亿港元,营业额增长约3.3倍。而和记黄埔营业收入则由1991年的192亿港元增长近11倍达到2010年的2091亿港元。“长和系”一直为市场所称道的是其长期维持盈利,1991-2011年的20年间,和记黄埔的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11.01%,长江实业的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14.48%。经市场调整后的累计异常回报分别为172%和168%,而且在亚洲金融危机以后,“长和系”一直跑赢大市。
李嘉诚的资本运作:多维度的资金筹措
李嘉诚常为世人称道之处在于其多次精准的低买高卖,在众人对其投资眼光的艳羡赞叹中,易为人所忽略的是,长期持有和经营才是李嘉诚最终熬过严冬、为其项目沽得良好价格的前提,如3G业务的盈利和房地产开发的最终盈利都依赖于强大的现金流长期支撑,等待经济上扬而享有巨额回报。3G业务动辄上百亿的亏损,搁置达5年以上的土地储备,这些对于一般企业而言基本上是无法承受的。守得云开见月明的底气来自充裕的资本,李嘉诚有何种手段筹集资本以服务其大手笔的实体运营呢?
审慎的债务筹资态度
企业筹资最常见的方法是借钱和股权筹资,这两者属于外部筹资。当然,企业也可以使用自营现金流,这属于内部筹资。在资金的筹措上,李嘉诚使用了广泛的渠道,特别注意维持充裕的现金流,除却极少数年份,和记黄埔都保证了流动资产超过流动负债。李嘉诚对于负债高度敏感。他最初经营塑胶厂时被Cye银行逼债,险些导致企业破产,这种经历或许令他心有余悸,其后他对于银行贷款的风险一直有所戒备。在随后投入房地产时,他一直保证物业租金收入的业务比例,不轻易采用抵押贷款形式进行房产售卖。
和 记黄埔的资产负债率从未超过60%,长江实业更低于20%,相对于内地房地产行业动辄70%以上的资产负债率,李嘉诚在财务方面的谨慎可见一斑。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