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 道 直 达 - 创业网首页 - 创业资讯 - 专家点评 - 创业观察 - 创业人物 - 创业指南 - 项目分析 - 政策法律 - 创业培训 - 创业服务 - 奇思妙想 - 创业圈子 - 创业论坛

创业网-中国创业门户网站
创业新书推荐 - 创业项目库 - 商业模式 - 法律在线咨询
创业专家在线答疑
酒店管理专家答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专家点评→新闻
    


内部创业成功往往是选择大于努力


cye.com.cn 时间:2012-8-20 21:49:09 来源:i天下网商 作者:陈晓峰 我来说两句

善待你的下属

无论是创业还是内部创业,要和愿意跟随你的手下在讲清楚机遇的同时,讲清楚风险。不然失败后,你最大的内疚肯定是对这群跟着你赴汤蹈火的兄弟。

2010年我组建百度日本IS技术团队,有许多同学都是我“忽悠”过去的,虽然自己尽了最大的力,但是毕竟我也是泥菩萨。2010年10月,百度体面地关闭日文业务,这是我这辈子最煎熬的时刻,我想我永远记得花3个月组建的30人技术团队,再花3个月打造成为明星团队,最后花3个月时间送走的每一个兄弟姐妹。不是因为别的,是因为内疚,因为自己没有和他们说明白风险(或者当时自己没有看到风险)。我现在还记得他们每一个人的名字,每一个人的眼神。

后来到人人网,觉得自己已经能够清楚地看到风险了,所以对于每一个朋友,我都说了相关的风险。还有几个朋友希望过来,但被我拒绝了。风车上线前一个月,刚过完年,老板突然说要关掉产品。那个时候,我也很郁闷,因为2月份是最难找工作的时候,加上2012年年初,整个IT行业不景气。后来,和老板争取了3个月的时间,上线产品,找融资,到5月份解散的时候,已经比较平静了,该找下家的都已经找到了。

有追随我的手下,降薪加入人人,进入了静安中心的作坊式锅炉房; 有追随我的手下,希望放弃百度Offer加入风车团队,只因为团队氛围和对产品的认可;有追随我的手下,身兼数职,加班加点,只因为团队需要;有追随我的手下,去忍受那复杂的报销制度,恶心的内部推诿。我觉得,人生最大的资产,就是这些朋友。风车在,我对他们每一个人都像朋友,风车不在了,我也会帮助他们每一个人。

最近和朋友聊,他说,晓峰你有睡不着的时候吗?我说有啊,流量涨我睡不着,流量跌我也睡不着。朋友说,不是这个意思, 麦帮网的刘建国睡不着,是因为那帮追随他的朋友,那些降薪跟着他的朋友。

活下去是创业的关键

现在创业,门槛越来越低了。自己有什么骨灰级的爱好,做个产品出来;做技术的,可以做些服务或者应用出来;做产品的,平时多看业界产品,多看Techcruch(著名科技博客),有自己的思路了,复制一个出来;做运营的,有什么线下资源,开个小店或者做个流量入口。门槛低是互联网的特点,但是,进入容易也标志着容易死掉。

自己创业,活下去是关键。你得选个靠谱的方向,或者你的钱够你试错许多次,可能让你交一些学费后找到方向。仔细地规划你的钱怎么花,每一个关键点大概在什么时候,你的钱是否可以支撑到那个时候;什么时候能够开始有收入,ROI什么时候正向;估计每个阶段的风险,估计投资后的问题;关注用户的留存率,关注团队的士气和忍耐度。

公司内部创业,活下去也是关键。比较麻烦的是,内部创业还会面临老板的问题。很多时候,选择的方向不是你定的,而是老板决策后安排的。那么内部创业,首先是要搞清楚老板到底要什么,搞好向上管理非常重要。如果风车再做二次,我觉得我能够在这个方面做得更好。老板或者董事会不支持你了,再好的规划也不管用。

举个例子吧。最近接触了家传统公司,他们董事会希望在互联网行业有所突破,最终选择了亲子方向,因为老板们都有小孩,觉得对这个方向比较了解,也比较有潜力,但做什么、怎么做,他们也不知道。

如果让我去做这个项目的CEO,首先,我会了解各个老板的情况,了解投资的大概规模,公司对这个项目时间上的期许(说白了,是很急躁还是安心发展它,大部分都是前者),老板希望这个项目解决他什么问题。然后我再去了解业界的产品、产业链的情况、美国同行的情况。最后做些用户调研,如果碰到做这个行业的产品或者运营就更好了。选择几个切入点,做好这几个切入点的分析(每个节点的规模,人力和资本的投入、产出,竞争壁垒);对于有同类产品的,要搞清楚对方发展的具体情况,自己为什么还有机会;对于国内没有的产品,要搞清楚别人为什么不做(多和别人交流,不要以为自己是独创,你想到的肯定有无数人想到或者试错了);最好,还能画些简单而华丽的主要功能UI设计图出来。

以找投资人的心态和准备,去争取一个你觉得靠谱的方向(符合公司基因,符合市场规律,符合投入规模) ,让他们对这个事情信心十足,让他们做好更长期投入的打算,让他们明白各种风险都是在你的掌控之下,让他们知道每个节点的前景和时间点,争取到成文的支持。然后找到符合基因的产品负责人、运营负责人和技术负责人,开始搞起来。团队组建、文化组建、公司内部关系梳理这些就不讲了,大同小异。

做的过程中,也要做好项目的进展汇报,不断地给老板打气,让他保持对项目的信心。比如,汇报项目的阶段性进展,让老板觉得可控;汇报业界同类产品的发展,让他们看到业界认可这个方向;汇报和感谢内部的支持,让老板知道,让兄弟部门更加支持;随时汇报遇到的重要问题,让老板知道你有控制力;需要什么重要资源,描述清楚投入产出,让老板愿意割肉;老板喜欢细节的,材料准备完善一些。毕竟,大公司里做什么,也都是做职业经理,做好自己能够控制的事情,容忍包容自己不能控制的事情,分清楚哪些能够控制、哪些不能控制,是大道理。

不是为了别的,是为了创业能够活下去。

弥补创业基因不足

风车解散消息传出后,很多认识或者不认识的朋友都来安慰我,也有人会说为啥失败,注定失败什么的。我一直认同这样一些道理:创业成功是偶然,失败是必然;成功的企业有它的共性,失败的企业各有各的不同;从别人失败的创业中学不到太多有用的东西,只有自己刻骨铭心的失败后才明白这些都是成长的过程。

最近和朋友聊到做产品经理的基因问题。一个好的产品经理,需要拥有自己去做的产品的个人基因,这样成功的可能性会大得多。比如,不用论坛、微博和Facebook的人做社区的产品不合适;不用360客户端的人做客户端也不合适;不爱好旅游的人也别做旅游产品;没有小孩的别做亲子产品;没有退休父母的人,也别做老年人的产品;不爱摄影、不玩单反的人,别做相册产品;不爱AV、不收藏种子的人,别做海量存储产品;没有上班一台机器,下班一台机器的人,也别设计云存储产品。

这里描述一个道理——自挠其痒(scratch your own itch) ,做的产品才有感觉,会用竞争对手的产品,分析优劣势,才会用自己的产品,才会和用户打成一片获得反馈。运营和设计也是这个道理,所以我招运营的人一定会看看他的微博。

创业也有个基因的问题,这个是我失败后学会的。在我看来,创业者分为这样几种:搞纯IT的(学校或大公司出来的产品技术人员) ;传统领域的(媒体、金融、房地产之类的) ;搞运营的(大公司BD、 运营、市场,之前小公司创业的许多人也是)。

搞纯IT的,想法容易过于简单,对市场和用户太乐观,能做出叫好的产品,但是很难叫座。非常冲动,有个简单的想法就出来干,也有可能成大事,比如Facebook的扎克伯格。

搞传统的,想法很直接,有资源,做东西离钱很近。做的东西大部分被人鄙视,但是能够很滋润地发小财。非常现实,东西也很简单实用,比如大部分的淘宝店主。

搞运营的,想法比较复杂,对于市场和用户反馈比较正面。比较难做出产品来,折腾很久才让人知道它到底是啥。这些人许多都是某个行业的骨灰级玩家,有丰富的资源,很容易折腾出各种论坛、组织平台出来,线下搞得风生水起,但来钱很慢。

创始人是什么人,直接决定着他的创业基因,所以需要比较互补的联合创始人来弥补。搞IT的+搞运营的,可能能够做出一款稳扎稳打的产品, 比如豆瓣,也可能是个很不靠谱的产品;搞IT的+搞传统的,能够做一个比较刚需的产品,比如京东; 搞运营的+搞传统的,能够做出一款很好的产业附属产品,比如大谷; 如果三个方面都不错,那就非常好了,比如微博就是这样的产品(比较专业的产品和设计,很强的媒体和名人背景,超强的运营)。

本新闻共2页,当前在第2页  1  2  

转播到腾讯微博
分享到: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创业网【 www.cye.com.cn 】-创业路上 与你同行

·相关热点
·相关工具
·新闻评论
会员名称:
密码:匿名 ·注册·忘记密码?
评论内容:
(最多300个字符)
  查看评论
免责声明:  
  凡本网具体标明“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其他形式的文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对本站文章版权的归属存有异议,请立即致电010-51285022或致信chuangye◎vip.sohu.com通知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最新资讯
   
 
创富之星
   

 
新书推荐
   
 
论坛精华贴
   

 
热点汇总
   
创业项目 创业计划书 大学生创业 创业好项目 创业故事 商机
创业板 大学生创业贷款 创业指南 小本创业 创业板行情 创业网
养殖业什么最赚钱 网上赚钱 怎么赚钱 做什么小生意最赚钱
染衣加盟 服装加盟 餐饮加盟 商业计划书 商业模式 品牌加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