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2011~2020)是惩恶扬善的十年,也就是我不揣冒昧命名的“企业3.0时代”,这是因为我坚信社交媒体(social media)是过去几十年里诞生的、最大的一股社会变革力量。它的兴起带来一个极度透明的社会,它赋予人们一种及时表达个人意见的权力,并形成一种强大的反对力量,从而钳制人们浩瀚无边的欲望和肆无忌惮的张狂。不管是普通人,还是衣着光鲜的商界领袖,只要他们作了恶,很快就会“毁满天下”。
当然,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我是乐观主义者,相信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但我不是浪漫主义者,我知道,那些不打算做好事的人始终会做坏事,所有科技的力量既可以用来行善,也可以用来作恶。在真正的高尚社会—好人得志,坏人居下流—到来之前,许多良善的公司,有社会责任感的组织,有时候不得不面临着诡异或者“黑天鹅”般的毁誉困扰,小概率事件被有意或无意放大,甚至被故意诋毁、抹黑。
社交媒体≠乌合之众
社交媒体并非无所不能,特别是在它成为真正的社交媒体之前。
有的人线上线下判若两人,平日是父母眼中好孩子,邻居夸赞的温良子弟;而在线上,他们则是另一副模样,发言粗鲁甚至暴戾,对内容、传播不负责任。
传播的“潜规则”是:负面消息更有传播力。因为人们都是风险规避者,所以一旦某种产品被曝光有严重缺陷并可能对用户造成伤害时,即使该信息最后被证明是假的,信源是模糊的,有时候甚至粗糙得可笑,用户也很容易依据“宁可信其有”的保险策略,感知到业已受到伤害而变得愤怒,并向周围的朋友传播。
没有十全十美的产品,缺陷总是难免的。小概率事件并非不发生,一旦发生,并经由社交媒体传播,就会给“我本善良”的厂商和品牌声誉造成极大损失。如果厂商或者个人品牌应对不当,极易进退失据。在否定、抵制你的人眼中,除了缺点就是缺陷;一旦社交媒体将缺点集合起来,就会描摹出一个与厂商初衷和努力完全背道而驰的形象,这会让“中间分子”不再中立,让原本对产品就缺乏了解的潜在客户的心智资源先被“罪与罚”占领,加之竞争激烈,机会失之不易再来。
但是我想说,社交媒体正在或者说将会变得越来越理性、成熟,越来越有礼貌,相互尊重。如果你在社交媒体上的身份是可辨识的,上述种种缺陷可能就不会那么重要了。想象一下,如果你的爸妈或者儿女、老板或者员工、亲朋好友都与你相互关联,你还会轻易冲动、污言秽语吗?它和匿名的BBS的差别,不在于你是否有发言的自由,而是谁会首先看到它们并做出反馈。在真正的社交媒体上,人们线上和线下生活融为一体,互相促进,不再“我有马甲,看我七十二变”。也只有在这样的平台上,它才会成为一种促进社会进步的革命性力量。
是的,有些人批评说,社交媒体强化了“乌合之众”效应。可在我看来,所谓的“乌合之众”效应,99.9%的情况下,大众都是对的。那些被惩罚的,不管是领导人,还是企业,其实是罪有应得的。100个案例里,全世界的大众或者某一国家的大众在反对某一个人,或者某一个企业的时候,大概只有一次是错的。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