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从心所欲之年越近,曹德旺越是闲不下来。
除了忙于慈善事业,现在的曹德旺更热心于对创业型企业的“法布施”(意即凡是别人想知道的、想学习的,只要我会、我能,就热心的去教导他)。
他在福建通过走访调查,已经帮助3家公司找到了所遇问题的症结所在。六月上旬从国外回来后,他又急着飞赴兰州调研。在他看来,这些创业型企业遇到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不会建立品牌、市场营销不当、产业核心不明确以及财务管理混乱等几个方面。而这些问题的“药方”,在福耀玻璃(600660.SH)发展壮大的经验中都能找到。
至于福耀集团的具体事务,如今他已无需操心。曹晖(福耀集团总裁,曹德旺之子)接班后,他只需要把握公司大的战略方向即可。
在前往兰州的飞机上,曹德旺对《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HBRC)表示,自己的管理思想已进入“无为”的阶段,变成了“福耀的空气”。他认为,“在‘后曹德旺时代’,福耀还是会继承我的思想继续走下去。现在公司需要解决的,是管理层如何自律、如何进行决策的问题”。
“后曹德旺时代”的福耀
HBRC:在曹晖接班后,你怎么看待自己和福耀集团的关系?
曹德旺:福耀目前还依赖我的管理,毕竟我尚未正式退休。但现在的福耀集团正在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也就是“后曹德旺时代”。我交班给曹晖已经有两年了,管理层集体在我儿子的领导下经营,这几年福耀的效益也还不错。
HBRC:在“后曹德旺时代”,福耀在管理上有何变化?
曹德旺:在“后曹德旺时代”,福耀还是要继承我的思想继续走下去。现在公司需要解决的,是管理层如何自律、如何进行决策的问题。
福耀能做成今天这样,不仅仅是因为管理得好,更重要是决策非常成功。我们在2007年预测到全球经济危机的发生,而且中国是重灾区。因此福耀在2007年开始精细化管理和反浪费行动,例如提高厂房利用率、降低折旧费等,用自己的办法救自己,2007年的政策,保证了福耀今天的健康发展。
但是决策靠的是个人品质,是学不来的,哈佛也培养不出来。它依靠的是磨练,通过积累很多的经验来判断问题。
HBRC:曹晖和你在管理理念上有哪些差异?
曹德旺:我的儿子从美国回来,他学的是美国那一套管理思想和管理规则。我也在那呆过十几年,可以理解他的想法。
但中国的问题,因为条件不够完备,按照那个逻辑难以运行。比如讲,美国的保险做的很完善,而中国还有很大差距。因此,现在福耀的员工如果生了病,不管要花多少钱我都会负责,甚至员工父母生病了公司也会承担费用。
要知道,资本不仅仅是现金,设备可以折现入股,员工也可以折现入股。这个企业本身也是员工的,老板们必须想清楚这一点。
近期开董事会时,我作为集团董事长向管理层施加压力,批评他们设定了太高的净资产回报率,应该将一部分利润分给员工。但我这样做没有影响到股东利益,福耀的净资产复合增长率在过去很长时间里都相当稳定。
“我的管理思想已成为福耀的空气”
HBRC:作为福耀集团的创始人,你的管理思路是如何成型的?
曹德旺:我的管理思想具体来分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从不为到有为,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最后进入无为的状态。在它形成的过程中,我们经历了很艰难的历程。
福耀从一个不会做玻璃的小企业到学会做玻璃,这叫从不为到有为。在学会有为以后,我们又坚持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只做自己擅长的。
我悟透了一个道理,你应该做你最喜欢做的,最特长的产业,而不是什么都做,因此我们走专业化道路,福耀只做汽车玻璃。然后福耀开始国际化,做到产品专业化、市场多元化。我们现在是全球最大的汽车玻璃供应商之一,如果按照去年的产量计算,应该位居全球首位。
最后一个阶段“无为”,则是表明我的管理思想已经像空气一样存在于福耀的习惯性做法中。即使我不在,福耀也不会有问题,工厂里面照样按照我的想法在运转。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