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举行的“创业苗圃”新一轮项目评审中,有专家发现,某位申请者的创业项目,与其原先所在公司的核心技术非常相似。出于保险和公平起见,这个项目被评审专家一致否决。
如何制订合理的 “游戏规则”,既避免创业者和“老东家”产生知识产权纠纷,又不至于扼杀创业空间,成为大家关注的问题。
“前事”未了,后患无穷
员工带着原公司的核心技术跳槽或者自己创业,和原公司形成竞争关系,这往往成为知识产权纠纷的易发地。创业项目的潜在投资者,对知识产权问题最敏感。创业苗圃项目评审专家中都有一定比例的投资者,他们关注的重点之一,就是创业项目是否和创业者的“老东家”有知识产权瓜葛,如果没有处理好,意味着后续隐患无穷。据透露,评审会上不少“高危”项目就是被风投专家的“火眼金睛”识别出来的。有的创业项目看似和“老东家”有所区别,但一问核心技术,还是掌握在后者手中;还有的团队,集体从“老东家”辞职创业,也拥有核心技术,但仔细一问,是属于在“老东家”任职期间的职务发明……显然,这些项目都不能通过。
鼓励改进,成功率更高
来自“创业苗圃”方面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市累计有1600多个苗圃项目获批孵化,700多项已注册成为企业。其中,有过相关行业从业经历、自己创业成功的比例占了将近一半。市科技创业中心副主任严雄认为,创业项目没有知识产权隐患,这是最起码的要求之一。他们并不反对辞职后的创业者继续从事相关领域,关键是能否拿出自己的核心技术,或者在原来公司产品的基础上加以改进,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有位创业者原先在涂料公司工作,进入创业苗圃后,利用自己的技术,把涂料颗粒做到纳米级别,性能优于“老东家”的产品。专家表示,这种既有技术积累又有突破的项目,成功率相对更高,也是政府部门鼓励引导的方向。
防止“禁业条款”扼杀创新
“与老东家‘撇清’固然必要,但也要防止过犹不及。”创业苗圃评审专家、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上海分所所长孔华威提出了另一种观点。有些国内大公司会和员工签订“禁业条款”,即员工承诺在离职后若干年内,不从事相关领域的工作。“大名鼎鼎的硅谷,许多成功的电子科技公司创业者,原来都供职于惠普、康柏等大公司,从行业来说也都属于半导体、计算机的大范畴。如果他们当时签了禁业条款,又哪来今日硅谷的繁荣?”
不少创业专家认为,创业型小企业在成长道路上更容易成为 “受害者”。一旦他们有新产品问世,创业者原来的雇主方,或其他大公司往往会借知识产权名义“以大欺小”。创业苗圃等Cye相关机构要在这方面给予创业企业适当的保护和指导,引入专业的知识产权专家团队,并熟知每个创业项目的进展。这些都是对管理方更新、更难的挑战。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