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正处在30年来最艰难时期
——经济转型、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异常困难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一系列伟大成就:其一,成功解决了13亿人口的基本温饱问题,并渐入小康社会;其二,成功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与平稳过渡;其三,中国变成了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下一个三十年,中国要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发达国家,我们能否重走前三十年的老路?回答当然是否定的!中国怎么办?这就是我们目前面临的最大难题和困难。
有人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一片大好,GDP高增长、CPI大幅回落,当境外成熟股市节节走高时,中国A股市场却节节下滑,原因何在?
其实,这些人只是看到了中国经济表面的虚假繁荣,却未能洞悉背后艰难与重重危机。回望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历程,中国经济已步入总量扩张的尽头,需要重新寻找一条经济转型之路,目前中国经济正处在这样一个十分艰难的大十字路口。我们犹豫了、我们徘徊了!
30年前,中国从“短缺经济”中走来,所有商品供不应求,一切只要生产,就有满足不完的需求,而且绝大部分需求都是低端基本需求。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改革,就是要解放生产力,激活市场潜能,举全国之力扩大再生产,增加所有商品供给,不论质量高低、产品好坏,只要能生产出来,就是对社会总需求的最大贡献。这样的生产过程至少持续到1993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前。
1993年以后,国有企业的旧体制、旧思想已无法适应市场竞争需要,民营经济异军突起、活力四射,国有企业首次沦为改革对象。当时,国有企业关停并转、职工下岗已释放出一种信号,短缺经济有所缓解,低端基本需求已得到极大满足,消费者开始有选择余地。
1997年国务院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抽样调查中的主要社会零售商品几乎全部供过于求,这标志着中国“短缺经济”时代终结,有选择的、更高端、更挑剔的“买方市场”时代的到来。这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新特征:结构性过剩、需求疲软。面对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及出口受阻,我们喊出了扩大内需的口号,并成功启动了“西部大开发”工程,同时,我们首次将改制上市作为国有企业的改革目标和拯救行动。
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在“扩大内需”工程中悄悄启动了旧城改造与房地产大开发,随后,小轿车进入千家万户工程顺利推进。这绝对是内需不足的最大兴奋点,它的功效甚至超出了我们的想象。房地产与汽车作为产业关联度极高的两大行业,它们竟给中国经济创造了持续十年的长周期高增长,这是继1998年扩大内需以来带给我们的最大惊喜。这十年,不仅是中国社会财富急剧膨胀的十年,也是如火如荼的房地产大开发的十年,更是中国汽车行业产能飞速扩张的十年,房地产巨大的财富效应以及小轿车平民化的消费效应,一方面瞬间改变了中国人的财富观,并快速驱动社会消费升级,人们买房就像抢购黄金,买车就像买手机一样容易;另一方面,高能耗、高污染、资源性重化工业产能快速扩张,制造业产能更是全面过剩,重复建设与产能过剩同时并存。2008年世界性金融危机的爆发,我们果断出手4万亿元“救市”计划,再次将房地产热和制造业产能全面过剩送入云端。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