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 道 直 达 - 创业网首页 - 创业资讯 - 专家点评 - 创业观察 - 创业人物 - 创业指南 - 项目分析 - 政策法律 - 创业培训 - 创业服务 - 奇思妙想 - 创业圈子 - 创业论坛

创业网-中国创业门户网站
创业新书推荐 - 创业项目库 - 商业模式 - 法律在线咨询
创业专家在线答疑
酒店管理专家答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专家点评→新闻
    


细数盘点大企业常用的那些“昏招”


cye.com.cn 时间:2012-10-2 11:22:50 来源:价值中国 作者:魏炜 我来说两句

  很多研究结果表明,攻击强大的对手很容易导致失败。超过八成以上的新公司都以失败告终。“行业老大”的更替,绝大多数是由于企业间的并购而非新进入者的搅局。然而,统计数据有时候会掩盖某些真相。例如,西南航空就曾成功打破美国航空业大公司一统天下的市场格局;而手机巨头诺基亚在智能手机的领导地位也正遭遇苹果iPhone和App Store的强力挑战。除此之外,复印机行业更充满了早期IBM、柯达、施乐,以及后来的佳能之间你追我赶的曲折斗争……这些行业中,都屡屡上演大企业被创新商业模式打败的戏码。这样的“剧情”不由地让人好奇,究竟在遭遇创新商业模式的时候,大企业犯了什么错误,从而导致其市场领导地位被取代?

  翻开企业历史的故纸堆,细细品味创新商业模式出现的整个过程,不难发现,大企业几乎在每个阶段都有可能出现令人扼腕叹息的错误。而复印机行业,尤其充满了这样的精彩桥段。由此,本文试着从创新商业模式“出现前”、“导入期”,以及“成功后”的三个阶段梳理复印机企业曾经犯下的错误。

  误估前景,巨头错失新市场

  大企业纵横市场几十年,不管是组织架构还是资源能力都形成了一定的思维定势和行为定势。这时候,当市场出现一种新的技术,并有可能通过创新商业模式导入商业化市场的时候,就会出现难以评估该新技术前景的麻痹性错误。其中,最经典的例子来自施乐复印机出现前IBM、柯达的反应。

  在施乐没出现之前,美国复印机市场已经形成了两种成熟的复印技术。然而,不管是光影湿法还是热干法,都会出现复印质量差(复印品总是弄得很脏)、复印效率低(每天只能复印15~20张)、无法持久保存等问题。而在商业模式上,老牌复印机厂家都采取了经典的“剃须刀-刀片”模式:复印机设备用微利销售的方式吸引更多客户购买,盈利的主要来源是对配件和高毛利耗材的持续销售。复印机的主流客户是办公室,市场上每台复印机的平均售价为300美元,每月复印量一般都少于100张。

  恰恰在这时候,切斯特·卡尔森(Chester Carlson)发明了“静电复印术”,采取了这项技术的复印机几乎在所有指标上都打败了光影湿法和热干法:复印质量好,页面干净又整洁,复印速度快,每天能印数千张。然而,好的技术往往是昂贵的。切斯特·卡尔森找到了当时Haloid公司的总裁乔·威尔逊(Joe Wilson),两人合作开发的样机生产成本就高达2000美元。不过,值得欣慰的是,每张复印件的可变成本与其他技术生产的复印件的可变成本(配件成本、耗材成本等)可以保持相同。可谁会为这种昂贵的技术买单呢?威尔逊找到了柯达、通用电气和IBM,希望跟它们一起努力把静电复印术推向市场。在当时,这三家公司已经名列财富500强,不管在市场力量还是资金实力上都是值得依赖的可能合作伙伴。

  这三家公司并没有因为Haloid公司小(1955年营业收入才2100万美元)而轻视它,而是认真地进行了调查研究。其中,IBM还专门委托了著名的波士顿咨询公司作了独立的市场分析,可得到的结论却是悲观的。通过市场调查,该项市场分析估计静电复印术的市场总需求量最多不会超过5000台。随后,柯达和通用电气也分别独立地得出了类似的结论。

  最终,IBM的意见表达了大企业的思路:“尽管静电复印技术在很多方面都很先进,但是‘以更高的成本获得更好的质量’并不是一个可以取胜的诉求。”的确,最终以静电复印术为基础的914型号复印机的市场最终定价高达2.7万美元,如果采取“剃须刀-刀片”模式,与平均售价300美元的传统复印机相比毫无优势,完全无法导入市场。IBM、柯达和通用电气在整个评估过程中非常专业,对这种新技术也很重视,在专业素养和态度上的表现无懈可击;但是,用传统的模式去评估新技术,就难免扼杀创新商业模式出现的可能性,最终不免与新技术的市场机会失之交臂。

  事实上,914型号复印机并没有采取经典的“剃须刀-刀片”模式,而是租赁服务模式。售价为2.7万美元的复印机,客户每个月只需支付95美元就能租到一台,在每个月内如果复印的张数不超过2 000张的话,则不需要再支付任何其他费用,超过2000张以后,每张再支付4美分。由于复印质量高且速度快,绝大多数客户几乎一天就要复印2000张,从租期的第二天开始就源源不断地为Haloid公司贡献大量额外收入。

  Haloid公司后来改名为施乐,年收入从1955年的2100万美元增长到了1972年的25亿美元。事实证明,由于IBM、柯达等大公司看走了眼,直接促成了一家新财富500强竞争对手的出现。

  盲目自大,施乐反哺“群狼战术”

  很多创新企业在刚进入市场的时候都比较弱小,这时候,作为大企业经常会犯下轻视创新企业、不承认对方是竞争对手的错误。如果小企业再谦虚低调一点,再多一些奉承大企业,那么大企业离骄兵必败也就不远了。

  延续前面的故事,施乐在成就自己伟大传奇之后,通过多次的并购和不断增加复印机的功能,垄断地位日益得到加强,在1976年曾一度达到82%的市场占有率。

    但是,施乐的复印机并非完美得无懈可击。事实上,由于施乐复印机体型大、价格高,即使是大公司一般也只能购买一台,放在固定的地点“集中复印”。由于操作复杂需要专业人员管理,这样一来,即使是总裁想要复印什么机密文件也要操作人员过目,保密性不够。而集中复印也给大办公面积的员工带来不便。而对于财力不够的小公司,施乐的复印机只能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这些问题都给后来者留下了攻击的漏洞。

  当然,施乐并非没有意识到潜在竞争对手的威胁。相反,施乐先后申请了500多项专利,试图阻断后来者所有可能的突破口。然而,事实证明,大企业对小企业的围追堵截总是难以奏效的。不久后,施乐的真正对手出现了,这就是佳能。

本新闻共2页,当前在第1页  1  2  

转播到腾讯微博
分享到: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创业网【 www.cye.com.cn 】-创业路上 与你同行

·相关热点
·相关工具
·新闻评论
会员名称:
密码:匿名 ·注册·忘记密码?
评论内容:
(最多300个字符)
  查看评论
免责声明:  
  凡本网具体标明“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其他形式的文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对本站文章版权的归属存有异议,请立即致电010-51285022或致信chuangye◎vip.sohu.com通知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最新资讯
   
 
创富之星
   

 
新书推荐
   
 
论坛精华贴
   

 
热点汇总
   
创业项目 创业计划书 大学生创业 创业好项目 创业故事 商机
创业板 大学生创业贷款 创业指南 小本创业 创业板行情 创业网
养殖业什么最赚钱 网上赚钱 怎么赚钱 做什么小生意最赚钱
染衣加盟 服装加盟 餐饮加盟 商业计划书 商业模式 品牌加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