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移未必代表着危机,有可能也是契机
今天说全球供应链的转移,必须分析情况做出这样的判断。一方面,如果是能轻易转移的供应链,说明采购商并未形成对供应商的依赖,供应商的反控制力很弱,这往往体现在一些利润微薄、技术含量很低的产业,这种转移基本以劳动力成本和生产成本为依据。
另一方面,这些年显现的新趋势是,出于对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的追求,采购商会更加重视供应商关系的稳定和效率,因为对很多产品来说转移是有成本和风险的,而且也不可能在培养成熟供应商后无限转移下去,从这种意义上来说,高端产品的贸易或投资往往更加集中化。
今年以来,包括博世、通用、西门子、铁姆肯等一批欧美企业都开始在成都投资建设高端制造工厂,生产电子信息、精密机械等领域的先进产品,韩国三星公司则首次把其全球领先的液晶面板项目放到了苏州,生产最新的产品。正如《2012年世界投资CYE报告》所指出的,在由跨国公司评选出来的最受欢迎的东道国排名中,中国仍排在第一位。大量的熟练工人和高技术人才,以及完备的产业基础正成为中国新的综合优势,因此吸引着更多的高端制造业。
所以转移并不一定代表着危机,有可能也是契机。尽管从某种意义上来,产业链发起人都试图通过更分散的生产过程和严格的区分来实现对产业链的控制。但是这样的控制,仍然不可避免让全球产业链的生产环节集中在特定区域,而这些国家的贸易增长呈现商品密集型,而不是资源密集型。这些特定区域将带动外围,并辐射外围。
目前的产业链转移仍然是在亚洲更大的区域内完成的,这也说明仍然是辐射效应的作用。能够占据二级辐射点的国家,也集中在更成熟的东亚地区。所以,对中国来说,现在的形势是微妙的和复杂的,但也是可以乐观的。抓住新的契机,实现产业升级,正是时候。
亚洲的产业链布局与全球产业链的次级核心
如果仔细研究当前亚洲的产业链布局,很难简单地归结出其产品生产、组装和销售的基本模式。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发包,再将最终产品进口回发达国家的路径也不再那么清晰。在许多情况下,生产过程进一步“碎片化”,设计和服务也被外包出去,组装的环节多层次化并被分散在各个地方,最终销售地有可能就是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东亚市场。
在亚洲供应网的阡陌纵横中,出现了一些重要的节点,这些节点具有对外辐射和吸纳的地位。一方面,这些节点承接高端订单或投资,并二次分包出去,将下游产业进一步扩散至其他国家;另一方面,这些节点吸收来自整个区域的供应,组装成产品或提供服务,进行返销或本地销售。
简而言之,中国有成熟的加工制造业基础、熟练工人和充足的供应链经验,中国还有巨大的消费市场和国内投资,它在亚洲经济中正是一种核心节点型的特殊战略地位。以中国为基础的东亚经济,包括以市场和服务见长的香港地区、拥有强大关系网络的新加坡、具备较高科技含量和制造能力的日本和巨大的金融储备池等等,其所呈现的集体优势,都在促使其成为全球产业链的次级核心。我们必须关注这些新的动态,及时做出正确的产业发展判断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