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成熟的加工制造业基础、熟练工人和充足的供应链经验,中国还有巨大的消费市场和国内投资,它在亚洲经济中正是一种核心节点型的特殊战略地位。当一些低端制造业向外转移的同时,更多优质的投资和订单却在向中国集中。中国应当把握在全球产业链中寻求新定位的契机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近日公布的《2012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流入东南亚的外国直接投资增速已远远超过东亚,主要原因可能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国家的工资成本和生产成本继续保持上升势头,因此东盟国家在制造业上的相对竞争力增强。
这一报告被一些西方媒体援引为国际直接投资已经开始从中国向东南亚国家转移的证据,与此同时,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速的主动放缓,也被他们视作中国制造业面临危机的表现。但是,实际上,2011年对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仍创历史新高,当一些低端制造业向外转移的同时,更多优质的投资和订单却在向中国集中。中国应当把握在全球产业链中寻求新定位的契机。
传统全球产业链理论已不能解释一切
近20年世界范围内所呈现的生产的“碎片化”,即全球产业链扩散化,加深了各国各地区之间的贸易关系,也使得贸易与技术、制度和政治之间的互相影响日益复杂化。发达国家的金融危机提出了新的命题,全球产业链的发展趋势又有了许多新的特点,不再符合传统全球产业链理论的一些定义和预测。
经过20多年的发展,人们发现,尽管价值链的各层级并未发生实质性的变更,但所有订单并不可能真如理论所言随心所欲地转移,因为必然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全球产业链所呈现的不断带动更多国家参与的扩散化特点,与部分区域优势日益成熟,并使得价值链末端日益重要的趋势,竟是并行不悖的。
以亚洲地区为例,1985年这个区域的主要贸易参加者是印度尼西亚、日本、马来西亚和新加坡,日本作为主要的采购者,地位十分突出;1990年时“四小龙”的崛起,仍然是依靠日本对中间产品的需求,但同时日本也是对该地区的最大出口国;1995年开始,美国成为这个区域价值链的发起者,通过马来西亚与新加坡排布供应链,后来还有菲律宾加入;2000年以后,中国通过与韩国和中国台湾的密切联系,进入日本与美国的供应链中,并成为最大的供应商;2005年以后,亚洲供应网的中心完全移至中国,中国成为中间产品的核心生产地,面向美国与欧洲国家,同时又接受来自其他亚洲国家的中间产品,许多标注“中国制造(Madein China)”的产品其实已经演变为“中国组装(Assembled in China)”。
简而言之,在亚洲近年来的发展趋势显示,传统产业链分工预想中可以灵活转移和变动的契约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仍然是较为固定和互相依赖的。20世纪末经济学家哈德森在亚太产业链中观察到:生产者驱动的全球产业链中的核心能力是研发与生产能力,采购者驱动的全球产业链的核心能力是设计与市场营销能力。但是现在,即使是中端的集成和组装能力,以及末端的专业化水平,似乎,都对价值链的竞争力较之从前有更大的影响。
所以一方面,产业链日益扩散,更多的国家参加到产业链分工中;一方面,产业链又日益集中在某些已经成熟的区域,对这些区域形成一定程度的路径依赖,并以这些区域为核心呈现进一步扩散的趋势。因此,过去垂直和水平分工的平面产业链布局,实际上正在被多层级多核心的立体网状布局所替代。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