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得到中国官方高调赞赏,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并没有改变阻碍中国“软实力”提升的那些因素。刊发过莫言作品的《收获》杂志的一位文学编辑在微博上晒工资单,这份据称是今年4月和8月的工资单显示,这位有着20年工龄、拥有博士学历的资深编辑,实际领到的工资分别为人民币1952元、2462元,这比一线城市保姆的工资还低,而《收获》是中国最有威望的纯文学刊物之一。
文化管制阻碍中国提升“软实力”
这是中国式的文化体制,作家协会或一些文学刊物被视为政府体制内组织,享受着类似公务员编制的稳定性保障,但由于不完全的市场化,它们往往带有强烈的计划经济色彩,包括这种滞后的工资体制。莫言并没有使得文学界这种低迷的状态为之一振,作家们、编辑们很清楚,那是莫言一个人的幸运,却没有撼动这位东方巨人僵硬的身躯,文学在这个时代的中国依然是贫困的。
然而,中国在文化体制方面显得僵化的远不止是体制内编辑的工资制度,更重要的是对文化的审查和控制。莫言曾经认为审查制度甚至有利于作家的创作——2010年3月,莫言接受美国《时代杂志》专访时,否认审查制度会对文学创作带来负面影响,他认为审查制度下,作家学会了怎样写得更含蓄、更委婉。然而,谁能保证这种因缺乏自由而被迫形成的“更含蓄、更委婉”的作品,不会因此丧失作家或艺术家地本意,进而丧失其艺术价值呢?
最近,曾被禁止拍电影达5年之久的导演娄烨又因其新片《浮城谜事》引起审查风波,并在博客上大胆地抗议电影审查制度,还张贴了与有关部门谈判的细节。娄烨称,虽然有关部门提出的修改意见只需修改“两下”,但这小小修改足以改变整个影片的含义,让整个影片含义走向可笑和完全的负面。
出了表示将继续呼吁取消电影审查之外,娄烨更进一步指出,审查的环境其实是审查者和被审查者“共同”构成的。当导演从审查者的角度出发对自己的作品进行预审时,即也成了审查制度的始作俑者之一
据记者报道。 而这种自觉的审查显然也会对作品的艺术品质造成很大的影响。
然而,中国的文化管制措施在可见的短期内不会有大的松懈。因为源自对权力深深的忧虑——对所谓“维持社会稳定”的需要,中国政府在文化方面的管制有时候会扩大到匪夷所思的地步,诸如毫无理由地取消一些文化聚会、讲座等等,这些充满不确定性的“维稳”措施,显然更加直接地扼杀着民间的文化活力。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