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ng of Capital 这本书在对黑石的投资项目以及其它并购公司的三十年来的项目做了分析之后,得出如下几个结论:
(1)并购者当然是唯利是图的商人(谁又不是呢?),但是,他们在客观上为众多企业在最困难的时候提供了一个额外的选择,可以叫雪中送炭。他们的资金与传统的银行融资大不相同。在这一点上,他们与高利贷业者的光荣使命是一样的。
(2)他们确实在刚刚并购一家企业之后,会裁员。但是,难道人浮于事就是好事吗?(如果是那样的话,中国企业就都会成为世界的楷模!)而且,他们在裁员之后,盘活了企业,后来又创造就业,或者避免了企业的倒闭,保住了很多就业机会。
(3)过去三十年,并购行业的成功与西方世界的利率长期下滑有关。利率下滑的结果是资产估值上升(即,市盈率是市场利率的倒数)。买下一个企业,只需要等它几年,估值就上去了,你便可以卖出。我个人认为,其实,整个投资界(并购也好,PE也好,买股票也好)都得益于另外一个巨大的因素:时间。即使利率永远不变,资产估值的倍数不变,一个正常的企业在正常年代会不断增值,有时快一点,有时慢一点。耐心综究会有回报:大回报,小回报。只要分散风险,赚钱的概率大于亏钱的概率。这也是巴菲特赚钱的核心要素之一。
(4)并购基金和PE基金靠什么赚钱?当然,业者们经常宣称,他们给所并购的企业带来了管理和效率的提升。这是赚钱的源头。但是,作者认为,这有夸大和自我美化之嫌。无数并购案例证明,他们主要还是搭车一族。当然,搭车并没有什么错。这就是一门生意,一门好生意。输了是LP的,赚了是大家的(LP拿八成,GP拿两成)。财技不是一个贬义词。
(5)时点很重要。作者认为,过去三十年,美国几百项并购交易赚钱的源头是时点(和经济周期)的把握(timing)。即,买低卖高。也就是说,靠运气。对此,我个人是有点体会的。
2006-2008 年,我在深圳控股(604 HK Cye)做执行董事和COO。我的主要工作就是买卖资产,很象并购基金的工作。我主持卖掉了十多项非核心业务,包括电厂,收费公路,电视台,物业和工厂。我也负责做了几项收购。也许,我的样本太小,时间太短(三年),或者因为那几年经济正处于经济周期的顶峰吧。我们的资产处置全部是成功的,而所有的并购都是亏钱的。也就是说,我(们)没什么本事,只是碰到了运气好而已。
未来几十年,中国将一直是世界上并购行业最肥美的土壤:因为这里有世界上效率最低的企业(特别是国企)和组织结构最不合理的企业,而且众多。大量的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只需要用常识(完全不需要高科技)重新组织一下,改变一下激励机制(炒掉几个硕鼠和懒汉),即可给企业明显增值。Low hanging fruit。不过,书记,市长和总经理们需要做点牺牲。这也是障碍所在。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