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的自我营销外,盈科组织了专业的销售团队,以“盈科”的名义开拓公共案源。目前,盈科北京总部有近20人的专业销售团队,今年这个团队将进一步壮大,梅的计划是在全国拥有超过500人的专业销售团队。销售团队开拓的案源属于公共案源,盈科内部统一分配,收益主要归属于盈科。今年春节前后,他在自己微博上张罗的一件大事就是招揽销售人员。
在产业化理念下,盈科鼓励内部案源转包,专业的律师做专业的事。2012年,盈科与苏宁签订近1000万元的法律服务协议。梅称这一协议就是典型的内部转包模式。盈科最早接触苏宁是源自一位律师,那位律师曾为苏宁提供法律服务,年服务金额约30万。该律师加入盈科后,苏宁也成为了盈科重要的客户,在与苏宁的沟通中,盈科获得更多业务。虽然该律师并不亲自承办相关业务,但仍可获取相关收益。可以说,在盈科,只要有案源,不需要承办一个案件,依然能获得很好的收益。
梅透露,在盈科,公共案源及内部转包案件已占到30%。“我们分所的最终目标是50%。”董冬冬说。
2011年,盈科开始海外布局,成立五六家海外分所。经过2012年调整期后,2013年,盈科将继续在杭州、重庆等地开设分所,梅称三年内,盈科会基本上覆盖所有的省会城市和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
“这样的覆盖是为了让客户随时随地找到盈科。比如一个江西的客户,南昌所不能满足其要求,还可以到盈科上海所,还可以到北京总部,还可以有国外所为其服务。”
在董冬冬看来,这叫做平台经济。“现在社会是平台经济社会,有很强的资源交互性、互补性,盈科有近2000律师,30家办公室,也是一个平台,我们可以和更多平台互换资源。比如纽约办公室为上海办公室客户附加服务。”据梅介绍,在天津等地,开设仅两年的盈科分所营收业绩已在当地排名第一。而上海盈科分所,2012年营收已达7000万元。
做顺峰做成了麦当劳
梅向荣在不同的场合,用“四个一千”描述了盈科的业务愿景:为中国前一千名国有企业、前一千名上市公司、外资在华投资前一千强、民营企业前一千强等“四个一千”服务。
“梅向荣一直想抢占高端商务市场,但一直进不去。”北京尚伦律师事务所律师助理陆海天说,他曾写过《盈科:一家律所的互联网野心》一文。在他看来,这与盈科的营销模式不无关联,他曾在公交车上遇见盈科销售人员在发小广告。而另一位律师则在一辆汽车雨刷下看见了盈科的小广告。
据梅向荣透露,2012年盈科营收4.5亿,以1800名律师计,人均创收20多万元,与北京律师人均收入相当。但在盈科,除1800名律师,尚有1000多名其他员工,员工规模达3000以上。平均起来,盈科收入并不算高。梅补充解释道,盈科人员在快速增长,比如某律师10月入所,只能为盈科创造2个月的收益。另一个值得参考的数据是,在非诉领域已有很强品牌影响力的金杜、中伦等律所,2010年时人均收入已超过百万人民币。
梅觉得法律服务不能全以价格来定,比如常见的劳务合同等,收益并不高,但却与多家中小企业息息相关。“一家律师事务所要变得伟大,一定不是标价高,不是服务了多少高端的客户,而是能给中小企业,给普通百姓做消费得起的法律服务。”
梅向荣抛出了文章开头的“麦当劳之说”,据其透露,盈科目前已服务4万家客户。但想做成律所界麦当劳,真正的机会可能来自互联网,“未来线上可能服务的客户是几十万、几百万。”在梅看来,跟传统线下律师事务相比,互联网上的法律服务价格可能仅有前者的10%~30%,将大大降低企业、个人法律服务的成本。
互联网上,并不缺乏法律服务提供者,比如找法网、中顾网、110网等,这些第一代法律门户网站,主要以收罗律师名单,通过“广告+摊位”模式,从律师身上收钱,律师则在这些平台上寻找或挖掘案源。这些并不是盈科想模仿的对象,盈科想学的是LegalZoom。
这家诞生于美国的在线法律服务提供商,年营收已达1亿美元,2012年曾计划IPO。盈科开始筹建成立一家互联网公司—律云科技,律云监事会主席刘炜担任CEO,刘也是摇篮资本的创始人。
律云之前,盈科曾投入一笔钱,建设盈科内部信息系统,希望将每个律师都变成一个端口。待律云上线后,梅向荣计划先将盈科线下法律服务系统与律云对接,通过这一系统,客户可以看到盈科有什么样的律师、过往履历、经办案件,委托业务后,还可在线上随时跟踪业务进展,并进行相关评价。据其透露,律云在线法律服务主要集中于企业日常法律服务,包括合同审核、咨询等。诸如诉讼、公司治理、知识产权等不能在线完成的服务,可与盈科线下对接。“初期将与盈科现有资源对接,未来不排除开放。”
尽管律云还未推出,梅向荣已画出了比线下扩张更大的愿景,“律云肯定是中国法律业的一次革命。”梅说,法律跟空气一样,人人都离不开,将来法律会进入普惠时代。“看看那时,谁会更影响这个时代。”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