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不只存在于售后服务环节上,美国苹果公司在iPhone、iPad等产业的商业布局上,隐藏着一个巨大阴谋。从一开始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定义,苹果就决定将原本属于耐用消费品的手机、电脑,变成一年一换甚至更短的快速消费品”。
日前,随着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对于苹果公司在手机服务环节采取的“中外有别”两套标准提出质疑后,又有业内人士向《中国企业报》记者报料称,苹果对整个商业体系的定义就处在一个完全封闭自我体系中,最终目的就是要实现商业暴利。
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各地消协组织共受理苹果公司产品投诉2170件,涉及售后服务的投诉占25.6%,高出行业平均水平7个百分点。其中,不少消费者对于苹果“以换代修”服务举措提出质疑,换来的手机后盖却是旧的,与苹果公司在其它国家采取的服务政策并不一样。
苹果设商业“阴谋”
一位上海消费者向《中国企业报》记者抱怨,“苹果手机确实不错,就是产品设计让人看不懂,连一块电池都换不了。一旦手机没电,或者电池性能衰退,唯一的办法只能换部新手机”。
不只是手机电池没法换,《中国企业报》记者在采访中还发现,不少苹果用户还反映,“就连苹果手机使用的SIM卡,与其它所有企业也不同。最早是要从大卡剪小卡,现在的iPhone5用的SIM卡更小,一旦要换个手机,SIN卡根本没法通用,只能去营业厅花钱补卡”。
同样,苹果在手机充电器接口设计上,也一直“特立独行”。一位北京消费者就指出,“从iPhone4s到iPhone5,苹果公司直接将充电器数据线接口改了,同品牌手机的充电器竟然不能通用,这简直就是资源浪费”。
通信产业资深观察家曾高飞认为,“苹果的上述种种举措,表面上看是想借此形成企业特有的产品标签和品牌烙印,实际上就是利用了消费者对苹果品牌的认同感,进行的一系列以利益为导向的封闭式变革”。采用不同规格的SIM卡、不同接口的数据线,甚至不能更换电池,在曾高飞看来,“其目的只有两个,一是通过产品技术手段形成对竞争对手的封杀,牢牢锁定一部分消费群;二是通过产品整机一体化设计达到一坏就换的目的,加快苹果手机的流通”。
近年来,苹果以用户体验为突破口,建立的“产品整机+应用内容商店”封闭式商业模式,实现对苹果用户从硬件到软件的全程封闭式消费锁定。在产经评论员洪仕斌看来,“当前,人们对于苹果商业模式的创新解读,大多认为其独家的手机硬件与应用程序商店软件的生态链。其实,苹果手机整体的一体化设计,就是一种基于技术创新垄断下的商业阴谋,在消费者的悄无知觉中完成了手机从耐用消费品向快速消费品的习惯转型”。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