逼迫与挺进:移动互联网中国支队的机会
终于说到我们自己。
在巴塞罗那,我尽可能多见国外的潜在合作伙伴,而非同胞,毕竟我们在国内有大把时间可以见面。可是,无论是白天的会场还是夜晚的Party,每天总要和同胞们有几次碰面。就像不久前我的同事曹明在《我在硅谷垦荒的180天》一文末尾描述的情形,在旧金山某个咖啡馆,一进洗手间,居然碰见国内熟识的老朋友。
过去二十多年,中国在全球企业的眼中,只是背后有一个巨大的市场,是一座可待挖掘的金矿。但现在,中国在全球通信产业里,正逐渐站上技术和资本实力的台阶,开始扮演越来越举足轻重的角色。一个月前,中国移动、华为、中兴、联想这样的通信巨头在展会上占据着各自大厅最醒目的位置,它们连续举办规模宏大的发布会,佩戴着中国品牌通行证的各种肤色的人员穿梭其中。
和百度、金山的朋友晚上参加聚会,大家都急不可待地希望自己的产品能在中国之外的全球市场去获取用户,实现商业价值。
但在我看来,全球市场诱惑巨大,挑战也同样艰辛。
在Apple和Google统治的移动互联网市场中,操作系统维度已经不会给后发者留下任何机会,可以断言,任何开发新操作系统的尝试,都将因为无法建立完备良好的生态系统而难以为继。
在手机硬件维度,则是由Apple和三星垄断的市场。2012年这两家公司对全球手机行业的利润贡献竟然超过100%,达到106%,因为Nokia、摩托罗拉这些厂商在严重亏损。相比之下,国产手机品牌在全球市场能占到销量却抢不到利润,实在惋惜。
此外,各大巨头横向的快速吞并将在未来蚕食今天的合作伙伴们的生意。或许此刻三星站在Android的肩膀上如日中天,但Google在今年5月可能就会通过Moto亲自下场踢球。
应用维度,可供想象的空间很大。竞争也更加激烈。移动设备的应用开发,不像电脑软件的开发,需要劳师动众。在App Store和Google Play强有力的发行渠道之上,往往十几人甚至几个人的小团队,就能开发出畅销全球的优秀产品。
移动互联网的硬件阶段,美国人和韩国人全面胜利;现在应用阶段已经展开,我们中国支队有着怎样的机会?
2010年,我们在门户业务的基础上切入软件市场,锁定Android推出GO Launcher。几百人的技术团队日夜兼程,今天已经在全球范围内拥有了亿万级别的用户。这亿万用户只是一个笼统的规模,我要特别强调的是,我们70%的用户在海外、在北美和欧洲,在用户付费习惯最成熟的地区。这在桌上互联网时代是不可想象的,是我们作为移动互联网中国支队的荣耀。我们看到微信、UC这些公司和我们一样,都在国内市场的基础上勇敢出海。在移动互联网的第二轮热潮——应用阶段,中国公司能在全球范围内获取多大的市场份额?取决于我们的判断、坚持与努力,以及我认为最重要的——想象力与勇气。这一次,我们有份参与对未来的构造。
Google和Apple(也许还可以加上三星)打开了移动互联网这个市场,完成了基础设施建设(手机、Pad终端并推动运营商提升无线网络),也定义了这个市场内产品的规则和分发渠道。除此之外,我们这些移动互联网的创业者其实都是在这个大格局之下,审时度势,顺势而为,既要坚持自己,又要看清潮流,既要面对获取市场,又要创建营收模式。这是一个残忍的市场,到处流淌着鲜血,像蛊虫一样,只有真正最强者才能浴血而生。这个市场是残忍的,但正是这份残忍才让这个行业如此生机勃勃,才让这个行业成为推动世界前进的最重要动力【创业网Cye.com.cn】。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