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的第三个周末,在总不乏并购消息的硅谷,又一条来自“知情人士”的传言不胫而走:雅虎近期曾出价约20亿美元收购美国团购网站Groupon,但被后者拒绝。
Groupon,一颗正被业界热炒的新星,在成立一年半后的估值就超过10亿美元,要知道,另一颗新星——Twitter到达10亿美元估值已是其成立三年之后的事情了。
但是,Groupon真有如此大的价值和发展潜力么?很多人并不这么认为。
一场成功的变身
人们总是习惯把这个2008年11月才上线的团购网站——Groupon称为团购网站的鼻祖。其实,早在Groupon诞生之前,团购模式就已经在网络上存在了数载,而Groupon的始创人员也是在经受过团购模式失败的教训后,才成长了起来。
Groupon始创人员所受到的“教训”来源于ThePoint.com——一个发起团购活动的论坛。“我们对于这家网站最初的设想是,让它吸引足够的流量,之后通过卖广告盈利。” 论坛的创立者埃里克表示。
然而,一切未如预期般进行。在网站成立18个月后,依旧微薄的收入让埃里克意识到这种提供交流平台,让消费者自发发起团购行为的模式前景并不乐观。于是,ThePoint.com的团队开始考虑新模式。
他们考察了整个市场上的类似模式,Mercata网站成为了研究重点。这是一家为用户提供消费类实物产品团购服务的网站。曾经还准备进行IPO的Mercata在2001年关门大吉。ThePoint.com的团队认为它的失败在于将业务重心放在消费类实物产品上。“做这种产品,它怎么能和传统的大批发商拼价格呢,而且消费者要等一周才能获得打折品。” Groupon的创始人、ThePoint.com的前员工梅森解释道。
在经过详细的调研后,Groupon在以梅森为首的ThePoint.com的员工,以及埃里克的发起和运作下,成功上线。一种创新性的、以服务产品为主的本地化每日团购模式慢慢在互联网的世界中红火起来,并在2010年到达了让业界惊讶的热度。
从曾经的雅虎、eBay到谷歌,再到Facebook和Twitter,一代一代新的互联网模式不断赶超“先辈”,创造着新的流量纪录。而在很多业内人士看来,Groupon无疑是下一个“后继者”。
其实,这种观点不无道理。现如今,Groupon流量的增长情况总会让人联想到Facebook。互联网流量监测机构Hitwise的报告显示,今年3月的第二周,facebook.com的周访问量在美国网站总访问量中所占比例为7.07%,首次超越google.com。而Groupon的情况是怎么样的呢?来自comScore的数据,8月,Groupon的独立访问量环比上升23%,已经成为全部250个有价值的网站中,增长第四快的网站。
与此呼应的是,Groupon高调进军国际市场。今年5月,Groupon收购德国同类网站Citydeal,借此进入80多个欧洲市场; 6月,Groupon宣布收购智利交易网站ClanDescuento,并计划在巴西开设一个新网站,进军拉美市场; 8月,日本团购网站Qpod的多数股权被Groupon收购;而最近,Groupon与中国团购网站密会的消息也充斥着大街小巷。
但是,在这种高速发展的背后,一些隐患慢慢浮出水面。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