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社会历史学家赖因哈德·西德尔是家庭史研究的权威,他的《家庭的社会演变》一书,研究的是“基于家庭经济的社会如何变成家庭不复构成劳动力组织基础的工业社会”。他主要依据的是中欧和西欧的情况。在那里,工业革命相当彻底地取消了家庭作为经济单位的功能。在美国,农民也极少,家庭主要是消费单位而非生产单位。
中国却不同,西德尔所说的过程在中国从未完成。家庭作为经济基本单位,不仅在农业社会是主流形式,而且在工业社会由于城乡二元分割而大量遗存,一直到迈入信息社会门槛时,农村家庭人口占全部人口仍高达53%。因此每一次变革,一旦在一半以上经济细胞(指家庭)上产生效果,就会迅速赢得半壁江山。
农户众多,对工业化来说是个包袱;但当新商业文明来临之时,情况发生变化。家庭作为经济单位被延续这种情况,从缺点变成优点,开始成为文明进化的有利因素。第一,在家办公这个总趋势,会使留存家庭经济“火种”的国家重新获得竞争优势,而使缺失家庭经济传统的国家付出更多转型代价。第二,在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的最大障碍,从长期看,不是技术,而是传统商业既得利益(透过各种新规,如网店新规、图书新规、支付新规等限制电子商务的枷锁),而农村是其“统治”的突出薄弱环节,发展电子商务的利益阻力比城市小。第三,农民长期从事家庭经营,为更高形式的网络在家办公积累了经验,东风村农民无师自通就是生动例证。这种经验足以倒过来指导远离家庭经济上百年的城市人学习在家经营。所以说沙集模式不仅对农村有意义,对城市发展更有意义。可以为解决千万人量级的城市在家就业问题提供可推广模式。
东风村和整个沙集镇的经验表明,农民跨越式发展搞电子商务,已不存在技术和教育上的绝对障碍,他们面前又没有来自城市既得利益的阻力,容易形成象井岗山星火燎原那样的形势。政府只要善于总结,并为家庭营造条件(对于城市家庭主要是帮他们排除传统商业阻力;对农村家庭主要是创造技术和教育条件),中国就会迎来火山喷发一样的电子商务高潮,真正出现惠及民生的包容性增长。
双层经营:开创普世价值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双营经营,为中国信息革命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借鉴。这可以说是上帝对中国的特殊照顾。发达国家因为不以家庭为经济组织单位,所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双营经营对他们没有太大意义;但中国不同,前现代革命与后现代革命,都必须解决家庭的问题。不齐家,无以平天下。
1)围绕家庭的制度安排。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历史经验,对在家办公(SOHO)具有关键指导意义。城里人搞电子商务有个严重误区,需要农民启蒙他们。城里人搞电子商务,心目中总想的是办公司,总以为以家庭为单位搞电子商务,是起步阶段的事,缺乏家庭经济意识,不明白在整体经济中家庭不可或缺的经济组织作用。东风村400多户农民以家庭为基础,以公司为中介,嵌入社会网络的做法,萌发出城市电子商务发展到高级阶段才会出现的特征,其中如何保持家庭经营可持续发展的原生态经验,特别值得城里人重视。现在中国为了保就业,常常被迫非常粗放地发展企业,如果在家就可解决问题,中国经济模式将为之一变。来自农村的后现代经验,将为城市摆脱传统工业化负担,做出历史性贡献。
2)围绕家庭与社会对接的制度安排。社会化服务加家庭经营的双层经营本来是农民的专利,但互联网界实际对此已经无师自通了。倒是农民需要把它“出口转内销”再学回来。互联网上的双层经营,是指公共产品性质的基础业务加上私人商业性质的增值业务这两层经营的互补,对应农村的“公司+农户”、“集体组织+农户”、“合作社+农户”等统分结合形式。以往产业化思路下农村双层经营的难解问题在于,公司、集体组织、合作社、批发市场……等用来降低社会化成本的组织,本身可能与家庭夺利,这是物质生产力特征本身造成的历史局限。沙集模式中在“公司+农户”前,加个网络,成为“网络+公司+农户”,实际意思就是引入先进生产力解决这个问题。要用网络的公共消费性和低交易费用这种新生产力特性,制约公司以工业化方式实现社会化的成本利得水平。比较城乡差异,在公司这个环节上,只有物流公司,是城乡都必需的(东风村正是抓住了物流,解决了工业化的社会化问题);不同在于,由于工业化物质基础不如城市,农村需要的中间环节的公司服务,可能要比城市多。
沙集模式,让我们超越“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工业化思路,看到消除城乡差别,人人在家庭中生产,通过公司与工业化对接,在网络中实现生产生活一体化(不出家门就赚钱,回家生活更美好)的信息化远景。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