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手房交易中签阴阳合同或许能省钱,背后的法律风险却不容忽视阴阳合同的泛滥,说明楼市监管和调控思路需要调整
这两天,在北京工作了3年多的李女士以160多万元的总价买下了一套二手房。虽然价格不低,但令她感到满意的是,根据中介建议,她和卖房人签了阴阳合同,“税费一共省了近10万元呢”。
阴阳合同又称黑白合同,是指在一笔二手房交易中双方签署两套合同,一套阴合同用于实际执行,另一套阳合同用于向房管、税务部门备案。其中,阴合同上的价格是市场价,而阳合同上的价格往往比市场价低不少,从而达到避税的目的。
阴阳合同真那么神奇吗?背后是否存在法律风险和危害?记者进行了调查。
避税已是公开的秘密
10月下旬的一天,在北京金融街附近一家房屋中介公司的门店里,经纪人小孙向记者介绍:“有一套88平米的房子,每平米4万3千元左右,现在就可以看房。”
“如果买下来,税收上是否可以避一些?”记者问。
“可以的,我们可以帮忙按照每平米1万元的政府指导价报税,总的算下来能省十几万。”
“是在上交税务部门的合同上写售价每平米1万元吗?”
“对啊,我们另外再签一份实际销售价合同。”
“这样会不会出问题?”
“不会的,我们常常这么做,从来没出过问题。”小孙很有信心。
记者又走访了北京西单、崇文门、朝阳门等区域多家房屋中介公司的门店,几家店均表示,签阴阳合同已经成为公开的秘密,绝大部分买房人都会以此来避税。
朝阳门附近一家门店的店长告诉记者,买一套二手房,买房人要与卖房人、中介公司签订存量房买卖合同、居间中保合同、过户按揭代理合同和授权委托书这四份协议。阴阳合同的猫腻就藏在存量房买卖合同中。
为了解释清楚,该店长向记者出示了两份已经签好的北京市存量房买卖合同,其中一份有封皮且有交易编号,已经通过了房屋土地管理局的审核,上面的价格是政府指导价;另外一份则没有封皮,里面写的价格才是真实的成交价。
按有关规定,买卖二手房要交的税包括契税、印花税、营业税、个人所得税等,其中重头的是营业税。如果卖出的二手房购入还不到5年,卖房人须缴纳买卖差额5.5%的营业税。既然税费主要由卖房人负担,为何买房人会对阴阳合同趋之若鹜?
“签合同之前卖方就说了,所有税费都要我来负担,否则不卖。”李女士道出了其中原委。
李女士的说法得到了不少中介的证实。朝阳门那位店长就表示,虽然理论上主要的税费都由卖房人缴纳,但他们基本都会要求买方承担。消费者已经付出了高额的房价,还要承担数额不少的税费,自然会选择签阴阳合同。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