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是个过程
其实,创业对于24岁的陈曦来说,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词:早在大学上少年班的时候,他就参与到产学研的产业中,开始赚钱了;17岁那年,他暂停学业,坐在VC的谈判桌前,一张口就是几百万美金;这十年中,他三入大学、4次创业,曾经身价数千万。很多人称他为“天才少年”,但他不以为然,他认为自己只是很努力,而且付出更多而已。
年纪轻轻的他,会不会受到投资人的质疑?
“我是一个极度自信的人,所以当时也没有想太多。现在想,可能若干年前我也写过很多废话连篇的计划书,说过一些不能自圆其说的话。”陈曦说,正是比别人早了许多年的磨练,如今的他面对VC,总能靠自己的能力使投资人从一开始对他年龄的怀疑,变成信任。
几天前,几位日本的投资人来谈投资合作的事。他们第一眼见到陈曦,神情里流露出几分失望。“此前通Email什么的,前后折腾了一个月,都是很正式的东西,谈得挺有感觉,结果见面一看,怎么这么小一个小孩。”陈曦自我解嘲。
一聊就是两个小时,其间,“我‘刀枪不入’,他们问什么问题,我都能应付。和VC第一次接触,他们肯定会对所有的东西都质疑,我遇到的次数多了。”道别时,投资人对着陈曦深深鞠了一躬。
小小年纪就当上了老板,陈曦却说,创业不适合任何人,做了老板,就意味着会牺牲许多上班族的乐趣。“比如,别人惦记的是,这两天要发工资了,很开心,要去哪里吃饭,去哪里看电影;我想的却是,再过两天就要给员工发工资了,几十号人,几十万,这钱有没有着落。再比如,午饭送来了,别人吃得很开心,我的第一反应却是:午饭的份数不少,花了我不少钱呢。真的,我在办公室里经常这样想。”
陈曦半开玩笑地说,办公室里,在他的视线范围内,有一部饮水机。他不时看到员工倒水喝,一上午,一桶水就没了,他心里就嘀咕:“哎哟,一桶水又没了。呵呵,当了老板,心态就不同了。”
成名不以这种方式
在父母的眼中,“天才少年”从小就是一个“不乖”的小孩:父母让他学琴棋书画、速算、计算机,他却总是推三阻四,“男子单打”、“女子单打”、“混合双打”几乎天天上演;长大了,考入大学少年班,父母希望他能够走学术道路,可他选择了“不务正业”、辍学创业,为此两代人多次“谈判”,最终都以父母妥协告终。
去年《创智赢家》的最后决赛,陈曦意外地看到制作方对父母的采访,一向“强悍”的他落泪了。“在镜头里,爸爸的白头发特别明显,还说了很语重心长的话,说知道我脾气不好之类的,我就很感动;而我最受不了的,是我妈掉眼泪,我妈就说她看这个节目很心疼我,要我做完节目早点回家。当时,她一说完这话,我就‘崩溃’了,我根本顾不了台下有多少人,我当时就是很感动父母对我的爱……”
摘得《创智赢家》桂冠已是一年前的事,但,对陈曦来说,影响却未消除,尤其是陌生的“稀饭”让他受宠若惊。
一个下雨天,陈曦到中山公园办事,没带伞,正打算冒雨走路,旁边两位四五十岁的阿姨级“稀饭”上前搭讪:“你脸上痘痘还没好啊?我告诉你,×××有治痘痘,效果很好。”两位阿姨还热心地要为他打伞,送他到目的地。
在网络上,更多的年轻“稀饭”组成了QQ群,聚在一起,看他的博客,关注和他有关的每一件事情。9月17日,他25岁生日,更收到了数十份来自陌生“稀饭”的礼物:按摩器、变形金刚、小熊挂件、7页纸的祝福信……不一而足。面对“万千宠爱”,他倍感“压力”:“我一直相信我有一天会成为名人,但不是这种方式,‘创智赢家’可能会让更多人更早地知道我。所以我会想:如果我失败了怎么办。所以对我来讲,就成了一种责任,我必须让他们觉得,我坚持是有希望的,我不能辜负他们。”
陈曦说,他也会用业余时间,给他的“稀饭”们回Email,“听”他们的烦恼,与他们进行各种交流,或者在博客上完成他们的心愿,因为“他们特别可爱,特别善良,他们也不求什么,都很真地对我,对于我这样一个‘过气’的人,还会记着我,这是一种很博大的爱,这是需要感激和回报的,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机会‘被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