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则九:保持清醒,不要相信VC的赞誉之辞
当你获得投资的时候,VC或许会赞美你——90%以上他们会对你极尽鼓励之能事。但你必须冷静。说不定VC心里在想:你的企业有40%的概率在3年内倒掉!
风投决断事物的标准其实只有一条:风险与收益是否匹配。
经过周密的准备、精心的计算和多次实验,柯受良驾车飞越黄河的风险不比步行穿过长安街大,这就是风险控制的典范。
职业投资人从入门的第一天起就开始建立风险控制的理念。特别是那些历史悠久的投资机构,曾目睹无数企业的兴亡乃至国家的兴衰。他们知道一切皆有可能发生、只不过发生的概率有大有小。风险不可怕,一味回避风险将一事无成,关键是尽可能精准地确定风险在哪里并有效地加以控制。
风险投资基金(VC)是从实力强大的机构(美国风投60%来自养老基金)或极富有的个人那里募集设立的,其性格是“不惧风险,追求超高回报”。股市、期市的收益率仍不能令其满足,于是投入初创期的各色企业,国内外的数据明这类企业的成功率不足10%,其中的成功者却有可能成为微软、思科、惠普、苹果和英特尔这样的巨人给投资者带来十倍、百倍的收益。
VC对你的企业的理解,和你是不同的。如果企业是你的孩子,它或许要你的孩子放弃高考去参加“超级女声”,至于发展后劲,那不关他的事。他要你的企业的效益最快地显现出来。企业是你的孩子,所以你要保持清醒。
规则十:VC是功利的经济动物,随时可能“变脸”
要知道,VC是“骑墙”的,他的眼里只有利润。例如,在投资方式上,VC多采用“变种”的股权投资方式,特别是“可转换优先股”。投资人注入的资金首先要体现为债务,企业有到期还本付息的义务。如果企业成长得好、股权价值飞升,风投行使“选择权”将债权转为股权获取更大收益。在股权投资与债权投资间的切换是风投控制风险的重要手段。
有经验的VC不会一次满足企业发展进程中的资金需求,而是分阶段地投入随时准备止损退出。确定目标企业后,风投一般会先给一年或半年所需的资金,然后观察投入的效果。一但发现苗头不对就果断止损,毫无“妇人之仁”。如果以美好蓝图引入VC,然后想利用对方“舍不得”前期投入的心理来套住基金是很难奏效的。萨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中有句台词:想找到你射出的箭就朝那个方向再射一箭并看清落在哪里。VC不会朝一个让它失望的企业再“射一支箭”的,所以企业对未来几年的业绩预测要保守些。
规则十一:一个行业的想象空间只有那么大
“不要把鸡蛋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这句西方谚语,在投资基金的词典型里叫做“风险分散”。
大的机构投资者都采用“自上而下”的分散方式。操作细节(分配比例、是否组建子基金等)虽有不同,但没有不“分散”的基金。越是大的投资机构越有能力在世界各地、各行业同时投资于成百、上千家公司,从而最大限度地分散风险。
具体到一个细分行业,比如动漫制作,VC只看得上这个行业第一、第二名。因为在激烈的商战中,老大、老二都有胜出的可能。比如,根据AC尼尔森的调查分众和聚众分另占有全国12个主要城市楼宇电视广告市场的49.8%和46.7%。随后,聚众传媒(老二)被作价3.25亿美元并入分众(老大)。
除了考虑竞争态势,资本市场也不会同时接纳同一国家、同一行业的多家企业。比如携程、e龙之外,盛大、第九城市之外的企业很难到纳斯达克风光。当你把企业的主营业务告诉投资者,他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归类。订机票、订客房的归到携程、网游归到盛大、公共场所电视广告归到分众。企业一定要在商业模式方面有实质性的创新,否则你抗议说和携程、盛大、分众不同也没有用。如果某个行业的前两家地位已经不可动摇,其他企业被挤死的风险远大于出人头地的机率,万难从VC得到资金。
规则十二:VC的中国异化
最近活跃的不少外资“VC”都变得颇有“中国特色”——短、平、快。实际上在一两年内就通过上市退出获利的投资者只是起上市辅导的作用,通俗地说也就是作了投行的业务却赚了几乎相当于始创者的利润。
当前内地不少外资“VC”投资一家企业的时间一般在两年以内,这和国际上的情况大相径庭。在国际上一个VC基金的投资期间通常是7年。虽然VC为了分散风险,在投资组合内会同时包含中前期以及中后期的创新企业。但大体而言VC投资一家企业的周期通常都长达3~5年。真正意义上VC介入时间也会比较早,VC基本上算是企业其中一个建立者(founder),担当着孵化、协助的作用。”而那些在接近IPO时期注资的基金投资者,严格来说不是VC而是以投资过渡期企业或者即将上市企业为目标的过桥融资。这类型的资本对一个国家的创新产业培育效果并不明显。
VC通常被称为风险投资,这体现了VC投资的一个特点——高风险,高回报。在近期许多VC投资个案中我们都会看到这么一种投资合作组合:传统VC+老牌投行风险投资部门。由于在成熟期介入,而且还有传统VC打头阵,这类型的投资实际上是低风险的“风险投资”。和传统VC通常只占企业20%以内股份情况不同,这类“VC”投资的金额比一般的创业投资要巨大得多,甚至已经带有股权收购的意味。其中一个例子就是软银亚洲联合美国凯雷投资向顺驰(中国)不动产网络集团投资4500万美元,该项投资创下中国今年单项金额最高 纪录风险投资。
这些VC退出都比较快。因此,在培育高新技术公司方面的作用不大,反而有可能成为把中国优秀企业资产从国内转移到海外的“买办”。在顺驰的例子中就运用了“海外曲线IPO”的方式,以绕过国内监管实现在纳斯达克上市。其操作实质是通过建立没有资产含量的海外壳公司,然后通过并购内地企业达到绕开内地严格的外币监管条例以全外资身份海外上市的目的。为了顾全外资VC在企业中投资需要在海外以外币方式退出收回的需要,某些“手腕”是不得以而为之。但是在这场“乾坤大挪移”中,被改变的真的只有企业的国籍而已吗?
作者简介:李彤,商界传媒企业研究院资本运作首席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