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VC们开始成气候
国内VC产业基本形成。其主要特征是:行业影响力增大、国际上重要影响力的VC进入中国和本土人才兴起。行业影响力增大的一个标志是VC支持的上市公司规模增大。现在境外上市公司的市值超过10亿美元的已经不是凤毛麟角,例如分众(80亿美元)、腾讯(455亿港币)、百度(33亿美元)、网易(23亿美元)、盛大(18亿美元)、携程(22亿美元)等。当然和美国的巨头相比,我们的体量还差很多,例如微软(2804亿美元)、Cisco(1575亿美元)、Google(1483亿美元)、eBay(454亿美元)、Yahoo(376亿美元)等。百度还只是Google的40至50分之一。
VC促进了公司治理结构的改善。中国针对私有企业的机构投资人并不多,造成一般私有企业和国企都存在治理结构问题。机构投资人的进入,使结构更加清晰,并对管理层的激励和约束制度化。过去管理在国内基本是谈谈,机构投资人的进入是管理非常好的实践。
VC产业与中国的长期发展策略是吻合的。一个经济体要长期有竞争能力,一定要靠创新,VC的特点恰恰在此,其对国内经济的发展会起到非常重要的意义。这要从未来50年的格局去看,中国必然会从制造业大国转为创新大国。因为,一个大国的发展很难靠完全的模仿和全球的部分产业分工来满足其发展的需要。况且中国的发展是非常不平衡的,顶端优势的现象会使中国对创新的需求来得更早。
2005年、2006年国家几个部委都先后出台了关于并购和境外设立公司的规定,不同程度上影响到VC的发展。这些制定政策者在发布政策之前甚至可能都不知道有VC这个行业,可见VC的行业影响还不大。
进入中国市场,国外的VC是谨慎的。往往投了好的项目,就觉得中国市场好的不行,投了差的就大声抱怨。随着KPCB进入国内,国际有影响力的VC基本都已进入国内。但是进入的方式很不一样,红杉采用了自己品牌、国内团队方式;Accel联姻IDG;KPCB的方式是寻找团队并成立合作基金;DCM在中国有合伙人团队和办公室;Red Point在国内有自己的团队和办事处。
国内VC发展非常迅速,联想投资已经从2001年3500万美元的管理规模,发展到现在总基金规模3亿美元。相信除了国外品牌的VC,VC行业也一定会出现联想和华为这样的本土品牌。说到底,VC还是个本土生意,也是人的生意。VC团队和外企的本土团队的发展不太一样。国内外企发展的最早模式是:外国人+翻译的模式,逐渐过渡到港台人主导,到现在是港台人才与本土人才的混合模式。
VC的发展基本是一步到位,这与VC的性质相关。外企大部分是产品型公司,沟通完了就签单,有问题维护产品。VC的问题是投完了钱,还要与企业不断互动,况且成长型企业的发展受环境的影响确实比较大。与外企在国内的发展比较类似的地方是,海归们为主要的成分。这与资金来源和退出渠道密切相关。随着国内资本市场的兴起,这个性质会逐渐发生变化。
国内创业公司以及VC投资走出了几步。第一步就是复制美国模式,典型的互联网公司都是如此。第二步是有特色的模式,典型是无线增值业务,日本、韩国对我们有影响,但主要还是自己创新。第三步是非IT的存量市场,这是2006年投资的特色之一。大量的非IT成长型企业让VC看到了机会。随着这些机会挖掘告一段落,创新又会摆到面前。当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模仿还是会大量存在的。中国引导世界的方向还有很多路要走,可能会在个别行业突破。(原载《投资与合作》,文/刘二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