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新被美国《商业周刊》杂志评为“亚洲25位最具影响力的人”。
8月中旬,一个周末的早上,我们在“今日资本”的会议室等徐新。她走进玻璃门,迎面接到她充满笑意的眼神,她善于发问,更善于倾听,那表情不仅有耐心,还有鼓励。可以想象,当一位“等米下锅”的企业老板看到这位“天使投资人”,或许真会眼圈潮潮的。
早前,人们都说徐新是“捧红丁磊的女人”。谁又知道这位靠“眼光”砸钱的女人,她的下一匹“千里马”会是谁……
什么人适合当老板?
“总是与老板相处不好的人!”
“创业是什么?就是做生意吗?就是赚钱吗?”
“不是。没有热情不能创业。”说起“创业”的定义,徐新露出美好的眼神,怀着“尊重”的语调说:“创业是把一个精神世界的理念,亲手赋予它生命,使它存活于物质世界上。”
“创业是否能成功,肯定与文凭无关,可能更与一个人的个性有关。”徐新觉得相比其他人,上海人更喜欢打工。她发现上海的人才素质高、精明,可最优秀的学生都爱跑外企和政府部门。“其实创业人才并非要有钱或者有学识”,多年的“选人经验”告诉她,“恰恰是那些与老板相处不好的人,更适合自己创业”———他们常常更有自己的想法,更不容易买账,这样的人往往比较坚定。另外一类被徐新看好的创业人才是那些从小就有生意头脑的类型。“在学校里他可能就开过小咖啡馆、卖过旧书……是否赚到钱另当别论。但至少说明,他懂得使唤人。”
徐新投资一位创业者时,通常会看重他的是否有段“小商小贩的经历”。
什么年龄适合创业?
“千万要趁早。”
创业最大的风险是失败———依照这个逻辑,徐新对创业人才最佳年龄的判断和张爱玲的“出名要趁早”有异曲同工之处———创业要趁早!
她的解释很简单:“如果你才20多岁,不过是失败以后再找一份工作。”
与“有点子没铜钿”的人打了10年交道后,徐新发现,同样是亚洲人,中国人要比日本人、韩国人更有创业冲动。但这毕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美国有一项统计数据:100万个自己创业的人,最终能成功上市的,只有百万分之六,即便是拿到风险投资后,依然只有20%的机会能成功上市。”对于这项失败几率很高的事业,徐新建议年轻人创业最好不要一个人“扛”,找个合伙人,既可以分担风险,也可以互相鼓劲,但切记一条:“必须要一个人说了算,否则会失败”。
什么行业易获“投资”?
“中产阶级的吃喝玩乐。”
这个世界上,真会有人给钱让我花?
是的,只要你有好点子。
可是,什么样的“好点子”容易得到“VC”或者“PE”的青睐?
徐新揣着空白支票,她喜欢这种感觉,动辄就能写上个“天文数字”,使得某人马上长出“天使的翅膀”。3年前,刚成立的中华英才网还只有5个员工和一张皱巴巴的手写商业计划书,作为天使投资人,徐新给了创始人张杰贤7万美元,今天,她得到的回报是100倍。
徐新喜欢说那句话来鼓励“新创业的小不点公司”:“要像蟑螂一样活下来!”———小公司节奏快,老板即员工,管理成本低,捕捉商机的能力强———行动能像蟑螂一样快。
但前提是,这只蟑螂必须有“潜质”———能打动徐新的“事业”得围绕“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
“比如,经过改良的中式快餐、找个好方法卖钻石等等。”徐新最近就投资了一家钻石公司,铂利德钻石。“10年前DBEERS在日本做广告,掀起了日本10年的钻石热潮,现在它开始在中国做广告了,我预感钻石在中国也快热起来了……”
徐新,今日资本集团创始人、总裁,中国风险投资协会理事会理事,中国最优秀的风险投资家之一。拥有在中国10年以上的风险投资经验。
哪类出身最适合当CEO?
“销售。”
并不是每个有点子的人都适合当公司的CEO。在徐新这位老到的投资人看来,技术、研发出身的人就不适合当CEO。
“中国跟美国不一样,在美国,当CEO的人都是搞技术的,但中国多以应用为主,创新不多。所以还是以做市场的人当第一把手容易做得更好。”
徐新把她接触过的创业人才分为三种:
一种是从跨国公司出来创业的高级管理人员。他们可以为企业建立很好的制度体系和文化,但对年薪要求很高,这些人初次创业,普遍表现为对商业的敏感度和直觉不够,只会执行,不会战略。
第二种是“海归”派。他们尤其善于在西方学一个生意模式到国内来实习,叫CtoC(CopytoChina),擅于融资、收购兼并等资本运作。缺陷是太年轻,没有管人的经验,而且喜欢见好就收———毕竟在外国待过,见识过上层生活。别人出好价钱,他们就把公司卖了,然后去享受生活。
第三种人就是本土企业家,有时被形容为“土鳖”。他们熟悉市场,有很强的“杀手的直觉”,低成本运作已经变成自身的文化,生命力强大。但缺点是不会讲英语,也不太懂得怎么跟董事会打交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