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厂长孙爱民的幸福生活,似一部喜忧参半的以中年财富者为主角的小制作电影。
身家数十亿的孙爱民(化名)刚刚退休,过去他是一个矿上企业的厂长,管理着几千号人游刃有余,如今却在为该究竟如何打理个人资产而烦恼。思前想后,他下定决心拿出其中的3亿元做投资,而不知道从哪里得到消息的银行和各种机构闻风而动——这些天来孙爱民不断接到各种投资信息,其中推荐的股权投资基金(PE)就有三家。
在商界闯荡多年,对股权投资孙爱民有浓厚兴趣,这种投资门槛高、风险大,但收益率也比较高,符合他的胃口,但是究竟该如何选择?他在焦虑中慢慢观望。
选项目:静静旁观
孙爱民不打无准备之仗,他查了查清科的数据,2011年有235只在中国大陆投资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完成了募集,是2010年的2.87倍,其中已经披露募集金额的221只共募集了388.58亿美元,同比上涨40.7%。
焦虑中,孙爱民眼前时而浮现一个人:民生银行私人银行投资顾问李成(化名)。作为民生私人银行的客户,孙爱民心中明了,私人银行是一个既能免费使用又比较专业的渠道。
正如他所料,李成陪他参加了三家PE的路演(包括民生银行推荐的一家PE),这位西装革履儒雅精干的银行小伙子还在现场频频发问。
“你说企业可以上市,上市的可能性有多大?如果不能上市,对赌条款、回购协议是什么样的?”对股权投资而言,企业上市是获得收益的主要途径,因而被李成盯着不放。
小伙子还眼尖地发现了另一个问题。“为什么公司要上市,但前三年主营业务占比都不到50%?未来怎么去突出主营业务占比?”“订单增加?订单从哪里来?是靠行业总体规模增长、人口增长、还是渠道增长?为什么你说有爆发性增长?”
李成不依不饶地和PE方进行着辩论,孙爱民则在一边静静旁观。
这正是孙爱民想要的。为了避免替他做出决定,李成事先也已经告诉他,只能够从中立角度提供一些观点,但不会做出决策性的评估。在三场路演期间,李成都谨慎地恪守职责,并且从各种角度向基金公司提问。
相对于一般的PE,私人银行所推介的PE相对更加靠谱一些。一般而言,银行会按照一些标准进行筛选。比如,会从基金的过往业绩、团队的经验、投资策略、储备项目、投资原理和流程等方面多维度对PE进行考察。更加具体问题包括,基金的规模、LP(有限合伙人)中有没有专业的投资机构,有没有保险机构,有没有社保基金,基金过去的投资业绩如何?多少项目是主投,多少是跟投,退出了多少?投资风险的流程是什么,投资经理有多少?已投资项目的估值是多少,究竟投资人获得了多少等等。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