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二十年稳健发展
“子陵”在上海的渔具专卖中算是前辈了,已有近二十年的历史。而当初创办“子陵”的目的单纯是为了推动钓鱼运动的发展。
王仲仁告诉记者,上海市钓鱼协会在1984年成立之后,为促进该项运动的发展,经常会举办一些比赛。搞活动,没有经费是不可能实现的,但仅仅依靠商业赞助并不是长久之计。于是协会希望通过成立一个渔具公司,从而达到自己养活自己的目的。就这样,在1988年,最初的“子陵”诞生了。当时担任上海钓鱼协会竞赛处处长的王仲仁成为了“子陵”的经理人。
尽管初衷只是为举办竞赛筹措资金,然而在王仲仁的带领下,“子陵”的经营十分顺利,营业额每年都有大幅递增。第一年实现营业额51万元,第二年的营业额就已经翻番,达到120万元,第三年则有370万元进账。上佳的经营业绩不仅让最初筹措比赛经费的目的得以实现,甚至还吸引了台湾知名渔具公司的一笔投资。
王仲仁说:“我总结钓鱼运动有四个特点,即览游的旷达、赏画的绚丽、吟诗的飘逸、弈棋的睿智。所以,随着这些年的社会进步,人们对身心健康的日益重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回归自然,加入在垂钓者的行列中来。钓翁之意不在鱼,而在于把钓鱼当作修身养性的休闲活动。” 这都为渔具经营者带来了商机。
选址突破传统思路
说到渔具店的选址,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花鸟市场。确实,在上海现有的渔具专卖店中,有不少是开在花鸟市场内;而大大小小的花鸟市场中,也都不乏渔具专卖。但生意最为红火的渔具店似乎都并不在花鸟市场。
对此,王仲仁说道:“在花鸟市场内辟出一个小的店面或者一个柜台来经营渔具好像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但这些都是小打小闹,当渔具经营已经具备一定的规模,完全可以跳出这个框框。而且,正是已经有一定的规模,更加需要大的门面以及一定的装潢来加以凸现。”
所以,在几次搬迁中,王仲仁一直将选址的目光放在市中心,从最初西藏路的工人文化宫,到后来的延安西路,以及现在的武夷路。
现在,本市金沙江路以及中山公园一带已经成为上海经营渔具最为集中的区域,已然形成一定的区域经济。如果在这样的前提下进入,面临竞争是必然,但同时可以容易让顾客找到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