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如此,白下区政府还利用一切机会帮杰迈视讯推销产品。白下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祁兴文说,园区道路、楼宇内用的都是杰迈视讯的产品,整个园区就是一个“产品展示区”,只要有客户有意向使用监控设备,她都会把客户带到园区,现场演示杰迈视讯的产品。通过这样的推销,政府也帮穆科明的公司争取了一些商业订单。如今,穆科明的公司订单不断,公司运营走上正轨。
接到了政府订单的科创企业远不止杰迈视讯一家。今年7月,市委组织部、市人才办会同市科委组织了一场南京科技创业家企业产品首购订购对接会,7家科技创业家企业与政府部门和单位签订了合作协议。部分科创企业负责人说,政府订单对于创业之初的科创企业的助推作用非常明显,有了政府订单,企业在做产品营销时底气更足。
不仅是首购首用,“科技九条”中税收反哺研发政策、政府基金参与和退出机制等,含金量极高,有效吸引了一大批市外、海外优秀人才来宁创业。
在浦口区与南京工业大学共建的绿色建筑产业园,尽管园区刚刚进入建设阶段,已有企业和研发机构入驻。
在紫金(高淳)科创特区,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李文朝今年刚刚成立了南京银鲢水环境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李文朝说,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科研机构存在产学研脱节、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不畅的问题,南京的“科技九条”破解了这一难题。他也因此成了受益人之一。
在 “软件谷”,南京“321计划”首批科技创业家王春华公司1万平方米研发大楼已经主体封顶……
据统计,目前,全市两批共引进“321计划”中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1050名;全市累计入选国家“千人计划”人数达87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三位。首批48名科技创业家,先后吸引了近60名高层次人才加盟科技创业家团队,共有27人入选市级以上科技人才计划,1人入选省科技创新团队,初步产生了以才聚才效应。
“科技九条”政策重要的实践载体之一南京科技创业特别社区,今年共引进“321”人才504名,其中领军型科技创业人才427名,科技创业家19名,国家“千人计划”人才58名。
创新创业载体建设风生水起,更多科技成果在宁转化
得益于“科技九条”政策的激励,更多的科技成果在南京转化,更多的创业人才在南京落户。创业创新载体建设在南京风生水起。
当记者再次见到南京市大学生创业示范园负责人郭锐时,他的办公地点已经从丹凤街搬到了南京工业大学虹桥校园。“政策给力、新家给力、孵化更给力。”郭锐高兴地向记者介绍,今年“科技九条”和“创业七策”连续两个重磅炸弹的推出,让大学生创业示范园真正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今年5月,通过校地共建的新方式,南京市大学生创业示范园从原来“蜗居”丹凤街天创大厦一角搬到了南京工业大学虹桥校园,孵化面积从900平方米扩大到2100平方米,入驻企业可享受包括工商注册税务登记在内的“一站式”服务、场地租金补贴、创业贷款和补贴、创业培训辅导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和孵化服务。
空间大了、政策好了、服务强了,对创业大学生的吸引力自然增强,目前入驻企业从18家增加至56家。现在园区二期工程正在规划中。根据规划,创业园将分三期改造2万平方米载体,打造集大学生初始创业孵化区、成熟企业加速成长区、创业服务中心区兼有创业实训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型园区。到“十二五”末,力争实现创业园(虹桥基地)内在孵大学生创业企业100家、成熟成长企业100家,成功孵化出园企业100家,提供实习实训岗位1万个、就业岗位5000个。
东南大学博士苏耀耀是创业园搬家后入驻的首批创业大学生。他创办的南京墨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正式入驻南京市大学生创业示范园(虹桥基地)。苏耀耀今年毕业于公共卫生专业,其核心创业团队有4个人,主要为医院、高校提供生物医药技术等方面服务。“博一的时候,我和朋友开过一家小公司,当初创业面临很多实际问题,首先就是租房子,对我们来说可是笔不小的费用。”他说,搬进创业园后,不仅第一年房租免费,还可享受税收、用工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如今,创业环境越来越好,我对创业前景更加充满信心,今年内还打算申报"321计划"人才”。
市人社局统计显示,截至8月底,全市共扶持1480名大学生创业,已接近去年全年创业人数。
在原有载体平台不断扩容的同时,一批新型的科技创业创新载体正加速建设。
全市规划建设的20个共50平方公里的紫金科技创业特区已经全面启动,累计投入建设资金120.7亿元,开工建设和改造载体面积512.6万平方米,建成256.7万平方米。配套设立特区建设与发展专项资金11亿元,种子(天使)投资专项资金1.8亿元,公共平台建设专项资金1.3亿元,紫金科创投资基金5亿元。到2015年,为科技创业人员提供的研发、中试平台将达到600万平方米。
在位于蓝旗街的全市首个“科技九条”示范基地南京科技创业大厦,根据科技初创企业特点,大厦分隔建成100平方米左右的“创业工场”。大厦内部规划建设了多功能会议室、创业俱乐部、产品展示厅、咖啡吧、健身房等公共配套设施,创造了良好的科技创业“小”环境。大厦还引入紫金(白下)科技创业特别社区服务体系,为大厦配备了创业助理,按照“全程覆盖,按需服务”理念,建立了科技服务、公共服务和金融服务平台,为入驻人才企业提供全方位创业服务,让教授实现拎包创业。
东大以东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为核心,与玄武、建邺、栖霞、江宁、浦口5区携手共建5个大学科技园。南京大学江宁科技园破土动工,电子通讯、软件研发、服务外包、物联网技术和新材料将成为园区今后重点发展的产业方向。南京理工大学与玄武区签订了科技合作及“南京紫金常春藤大学生科技创业园”共建协议,技术转移中心有限公司落户白下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正与溧水县联建大学生创业园。
“斯坦福大学附近有硅谷,哈佛大学附近有128号公路……推动科技创业创新,让高校师生的创新成果及时转化、就地转化,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当地要在大学周边建设科学城,为高校师生创业提供风投、孵化器、产业基地等平台。”南大党委书记洪银兴说。仙林地区的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南京财经大学等12所高校联合成立仙林科学城发展联盟,揭开了仙林从大学城向科学城转型的序幕……
据统计,全市共排出68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中心和35个大学科技园建设计划。今年上半年已正式启动建设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中心共7家,建筑面积达3.1万平方米,总投资额5.1亿元。
创新不息、创业不止。
“科技九条”播下的创业种子,已经融入这座城市的精神,在南京的血脉中奔流。
本报记者 李冀 毛庆 韦铭 肖姗 吕宁丰 江瑜 许琴 马金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