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北京奥组委运动会服务部副部长向萍介绍,针对运动员的不同口味,2008年奥运会在奥运村内的供餐方面将采取以西餐为主、中西餐结合的方式,其中西餐的比例将占到70%,剩下的30%为中餐。
与上海、广州等沿海城市3000多家的规模相比,北京1300多家的西餐网点并不多,接待能力还不足以满足奥运会的接待要求,这也是发展的机遇所在,奥运会旺盛的饮食需求将给西餐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谈到京城的西餐业,不得不提其100多年的历史。据《北京纪事》记载,1902年以后,洋人开始请慈禧太后到他们的使馆吃饭,这些消息让京城中不少好奇者也想尝尝洋餐的滋味。不久后,在前门外廊房头条胡同的东口,开设了北京的第一家西餐厅,取名“撷瑛番菜馆”。其中称俄式红菜汤为“罗宋汤”,因在清代初年,称俄罗斯为“罗刹”,罗宋是罗刹的音转,后来“罗宋汤”在北京家庭的饭桌上颇为普及。 进入民国,在王府井大街南口外,建成了“六国饭店”,当时称西餐为“吃大餐”。1920年后,在北京陆续由中国人开设了一些西餐厅,较著名的有:东安市场内的“吉士林”;东华门大街路北的“华宫”;东四牌楼北路西的“森春阳”;西单牌楼长安大戏院右邻的“大地餐厅”;南河沿南口路西的“欧美同学会西餐厅”。“文化大革命”之始,所有的西餐厅一律停业。1971年,新侨饭店第一个复业经营西餐。
1954年建成苏联展览馆的同时,附属的“莫斯科餐厅”开业。餐厅环境极佳,令人心旷神怡。北京人亲切地称莫斯科餐厅为“老莫”,至今依旧这样称呼。现今莫斯科餐厅、新侨饭店、大地餐厅得以延续,又新开设了马克西姆等西餐厅,众多四星级以上的酒店都供应西餐。1988年以后,出现了美国的“肯德基”、“麦当劳”,意大利风味的“必胜客”遍地开花的西式快餐,北京人吃西餐已经是平常事了。中国烹饪协会副会长兼西餐专业委员会主任边疆介绍,2003年的非典成为北京西餐发展的转折点,主要是因为西餐的就餐环境较中餐更卫生,让人们更放心。
就目前的西餐市场而言,北京西餐协会有关负责人表示,从口味上讲,北京人的饮食口味正逐步趋向国际化,品尝异国风味已成为一种时尚,但他们也不愿完全放弃与生俱来的饮食习惯,因此,许多西餐馆不得不在“变”中去适应北京人的口味。这种西餐中化的趋势比较明显,但随着奥运会的临近和人们饮食观念上一些微妙的变化,似乎尊重原味正在成为时尚。

面对即将到来的2008年,百万庄园集团总裁、北京市西餐协会会长陈立群介绍,百万庄园已经建成2万平方米的中央厨房,提高企业的市场服务能力,2008年前在北京的经营网点还要达到100家。而北京历史最悠久的西餐厅莫斯科餐厅则在今年的新年伊始高薪聘请了两位经验丰富的俄厨。与上述两家类似,北京的西餐厅都在抓住奥运会前的最后时间,快速发展自己。
边疆称,借助奥运商机,西餐业将成为餐饮业新的增长点,并具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他说,西餐比中餐消费水平明显偏高;而且中国的传统文化、口味文化和欣赏文化都与西餐文化存在诸多差异;另外,宣传声势不够大等原因使得西餐一度不太容易被接受。
边疆指出,目前制约西餐业发展的最大瓶颈还是人才因素。他说,专业的西餐技术人员大多数集中在星级饭店。在大众的餐饮市场上,专业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非常缺乏。现在大多西餐店都是外国人、海外归来人士以及餐饮职业学校培养的人在经营和管理,而由于以前并未预料到今天的需求,所以相关的院校培养的人员太少,导致了市场存在符合条件的人员与实际的需求数量过于悬殊。而这其中,管理人员中、西餐还可兼备,而对技术人员的要求比较苛刻,所以就更难找了。目前很多西餐厅在聘请国外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同时,也把自己优秀的培养对象送到国外学习,这是非常必要的手段,要想达到奥运会接待标准,并依托奥运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越早这样做越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