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栽培总面积达500万平方米,占北京市食用菌总产量的56%;
食用菌年总产量达1.81万吨,年总产值达1.1亿元;
高档食用菌年出口1510吨,创汇170.77万美元;
从业人员1.2万人,带动农户5000户……
在常人眼里毫不起眼的小小蘑菇,在京郊房山区却已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大产业。

食用菌生产大区
废旧的煤矿巷道里产出了“又白又胖”的白灵菇;海拔1000米的林地里长出了鸡腿菇,如今,牛肝菌、木耳、鸡腿菇、茶树菇、高温平菇、鲍鱼菇等各种蘑菇已在房山区的14个乡镇生根,栽培总面积超过了500万平方米。
近几年,房山区引导农民发展食用菌生产,形成区域化规模种植。2004年,房山区鲜菇总产达到1.4万吨,首次超过北京市食用菌总产量的50%。2005年更进一步,食用菌总产量达1.81万吨,占北京市食用菌总产量的56%,年总产值达1.1亿元;出口高档食用菌1510吨,创汇170.77万美元,成为京郊名副其实的食用菌第一大生产区。
目前,房山区已有5000多户农民从事食用菌栽培。韩村河、尤家坟村、琉璃河南洛村等5个标准化食用菌基地已初具规模。栽培品种达到20多个,其中主导品种8个。过去栽培品种以平菇、双孢菇等低价位品种为主,如今白灵菇、杏鲍菇等高价位品种成为了主栽品种,高价位蘑菇品种的栽培面积已经占到全区食用菌栽培面积的35%,实现了四季有菇,周年生产。食用菌栽培已成为带动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的特色产业。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