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创“农业协调员”
房山区种植业服务中心总农艺师胡宝安介绍说,原有的三级农科网已经“网破、线断、人散”,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局面限制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要做到组织规模化、生产标准化,使农业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农民持续增收,就必须进行制度创新,“育新人、接新线、织新网”,探索新型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建立“农业协调员”队伍,适应新形势下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农业协调员不仅贴近“三农”而且是与“三农”紧密地融合在一起,使服务更直接,更具有实效性,是转变农业服务方式的积极尝试。
房山区农委、区种植业服务中心在充分调研,精心筹划的基础上,启动“百村百名农业协调员”工程,加速了食用菌产业的发展。
农业协调员,是集农业技术员、农业经纪人、产业推广业务员、农业技术培训师、农民政治思想的指导员等多职能于一身的综合型人才,政府主管部门只须抓好协调员的培训,就可以通过他们带动广大农民的市场意识、增加广大农民的农业知识,引导农民选择优势的农业项目。“良种良法”通过“农业协调员”的示范,左邻右舍看得见,听得到,学得会,用得上,切实解决了农业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和农业技术成果转化“最后一道坎”的问题,加快了农业科技入户步伐。
企业成为“龙头”
近年来,房山区食用菌产业发展迅速,在抓好基地建设的同时,不断培育龙头企业,促进产业的形成和上档升级,形成了以菌种生产、菌棒生产、产品加工、工厂化运作为主要格局的房山食用菌产业链。
目前,以白灵菇生产为主的格瑞拓普食用菌周年生产厂日产达到2.5吨;以食用菌菌袋生产为主的房山区庙耳岗食用菌生产基地日产3万袋;以加工蘑菇为主的北京深港绿色食品加工厂年加工量达13万公斤,年出口额617万元人民币;以生产加工金针菇为主的长寿集团生产厂年产达到144万公斤,出口额1700万元人民币。这4个生产加工厂的建成投产,带动了周边青龙湖、长阳、窦店、良乡等村镇食用菌生产的发展。
围绕食用菌产业发展,在区种植业服务中心的努力下,房山区陆续发展了20个专门从事食用菌生产、销售的农民合作组织;建起了15个食用菌设施园区。先后引进了北京深港中京食品有限公司、北京长寿保健品有限公司、润辉食用菌厂等3家食用菌生产、加工、销售龙头企业。进一步完善了产业加工链条,形成了多元素,多层次,多模式的产业加工保障队伍。
相关链接
依托科技
构建食用菌产业链
品种资源收集与评价 已收集食用菌40个种类,200多个菌株,其中国内种类20个,国外种类10个,野生菌种类10个。包括牛肝菌、木耳、鸡腿菇、茶树菇、高温平菇、鲍鱼菇、草菇、秀珍菇、金针菇、白灵菇等,并对此开展生物学形状评价、菌丝性状评价,进行拮抗实验、栽培试验等。
育种研究 采取系统育种和杂交育种两种形式,进行品种提纯复壮和一、二、三级种的品种比较试验。为杂交育种收集育种材料1000个分离单孢,引进国外品种20个,已开始做杂交试验,开展了保藏技术研究和相关标准评价。
高效栽培技术研究 制定了安全高效生产技术研究实施方案,经实地考察,已开始在房山区进行废旧煤窑巷道栽培平菇试验、林地栽培试验、林地人工繁育野山菌试验和白灵菇栽培废料利用试验。
绿色安全生产技术研究 收集高效低毒及植物源杀菌剂、杀虫剂,用于防治菇房病虫害。高温平菇在栽培中,采用物理防治法(悬挂杀虫灯和黄板),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已开始在庙耳岗食用菌生产基地进行综合防治试验。
展示平台建设 在房山区农科所建设250亩的食用菌优良品种及安全高效技术转化展示平台。建成了40平方米的菌种展示室、20栋展示棚,配备了相关设备。目前展示品种8个,32个菌株及高效绿色栽培技术,同时制定技术规程。
■ 2005年,房山区全面启动食用菌产业技术培训体系、产品配送体系、信息服务体系等三大体系建设,并着手组建房山区食用菌产业协会。以房山区食用菌良种繁育基地为依托的8800万棒规模的菌袋生产厂已于2005年7月建成投产;以格瑞拓普、绿色聚福、神州绿普等企业为主体的产品配送中心建设也正在运行中。 ■ 2005年,经公开招投标,北京格瑞拓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被确定为该课题的主要任务——出口中高档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的承担单位。 目前,该公司已掌握了白灵菇工厂化生产的全部工艺,制定了白灵菇工厂化生产技术规程;并在生产全程灭菌、瓶栽产品整齐度、生产环境自动化控制方面取得突破。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