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推进剂
“食用菌生产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开发”是北京市科委2005年立项的,由房山区政府主持并委托房山区科委承担的北京市重大科技项目。在项目实施的3年间,市科委将给予1000万元的资金支持。
该项目以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和加入世贸组织后食用菌产业发展需求为目标,通过促进科研院所与郊区县紧密结合,实现优势资源共享,依靠科技促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推动房山区食用菌产业健康发展。
2005年初,该项目正式启动以来,在北京市科委的大力支持下,房山区科委认真组织和协调有关部门,制定了食用菌发展(2005-2008)纲要,落实项目实施方案,开展宣传和培训,加强与有关科研单位合作,全面推动项目的实施。积极整合各类科技资源,充分利用北京市农科院在食用菌育种、栽培技术研究以及中国农科院在食用菌菌种保藏和制定国家地方及行业标准等方面的优势,加大合作力度。北京市农科院和中国农科院通过承担子课题的形式为项目的实施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支撑。
项目实施一年来,管理部门、科研单位和企业全力协作,共同努力,在品种资源收集与评价、育种研究、高效栽培技术研究、绿色安全生产技术研究、展示平台建设、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和出口中高档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及产业化开发等方面均取得了可喜的阶段性成果。
小山村的大气魄
2006年1月1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全国食用菌行业重大新闻、新闻人物及最具影响力品牌暨小蘑菇新农村示范表彰会”上,房山区青龙湖镇庙耳岗村被评为“小蘑菇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庙耳岗位于房山区青龙湖镇东部,青龙湖下游,全村150户,4600人,仅有930亩坡岗旱地,100亩果园。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小村庄却投巨资建成了华北地区最大的菌棒自动化生产车间。庙耳岗村党支部书记朱仲志说:“如果能发展一种成为全村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那这个村的建设步伐就可以迈得更快。食用菌产业就是缺少土地地区农民的首选。”
从1997年开始,庙耳岗村采用集体筹资建温室大棚,承包给农户经营的经营模式,开始了食用菌的生产,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果。
为了促进标准化生产,2005年7月,庙耳岗村投资上千万,建成了建筑面积4179平方米,年产菌棒8800万棒的菌棒自动化生产车间。今年,庙耳岗村又投资100多万元,对菌棒厂进行了升级改造,把菌棒日生产能力提高到了3万棒,今年“十一”投产后,可以保证全区农户和规模基地的需求。
目前,庙耳岗村的食用菌生产基地集引种、原材料加工、菌棒生产、配送、保鲜、技术指导、培训、跟踪服务、产品回收、销售于一体,实现了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带动农户3000户以上,户均增收2万元。占每户收入的40%-50%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