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认为,更加个性化的服务,将为中国殡葬行业撑起远超2000亿元/年的市场规模
花红草绿,流水潺潺,要不是触目可及的行人手臂上佩戴的黑纱,一般人很难想象这是一处公墓。
今天是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位于上海青浦区的福寿园公墓预测,其今年清明期间接待来客有望达18万人以上。
打造“钻石级陵园”
创建于1994年的福寿园,1996年正式走向市场。福寿园上海公司常务副总经理伊华告诉《第一财经日报》,如今该公墓年产值超过1亿元,位居全国第一。
分析成功的原因,伊华说,这既源于他们对墓地功能的拓展,也源于一些有效的营销模式。比如,福寿园有意收集近现代知名人士的遗物,仿佛集邮一样,逐渐将福寿园打造成了人文纪念公园。
第一个名人是壮士余纯顺,第二个是阮玲玉。如今,福寿园已荟萃了500多位上海各界名人精英的纪念碑和艺术雕塑。“五年、十年后,这本‘集邮册’将非常珍贵,而且任何一张‘邮票’都不可复制。”福寿园总经理王计生介绍。而随着一张张“名人邮票”集进来,一次次活动做下来,福寿园的知名度也节节上升。
伊华和公司高层曾考察了法国的拉雪兹神父公墓、俄罗斯的新圣女公墓,今年3月又考察了美国的阿灵顿公墓。他们发现,那里不仅是公墓,也是城市甚至国家向外展示历史的露天平台,有些还成了世界游客旅游行程中的重要一站。
考察归来,福寿园有了学习的目标。去年福寿园来客超过40万人次,其中客户20多万,包括购买墓地、祭扫和落葬的,另有十几万就是游客,包括内地和港澳台同胞,以及日本、马来西亚、美国、澳大利亚等国来客。其中日本、马来西亚旅行社每年都组织十来个团前来参观。
福寿园虽然经营公墓,却希望老年人都能快乐、长寿。近十年来,墓园每年举办“福寿杯”中老年书画、摄影、歌唱、舞蹈、棋牌、钓鱼等大赛,其25%的客户,正是由老人生前向子女“指定”的。
随着生意越来越好,福寿园决定实行限量销售,每年只出售10亩土地,接受2500名客户(不包括选择草坪葬、树葬、花坛葬、室内葬、长廊壁葬、亭葬等节地葬的客户),希望将墓园打造成“钻石级陵园”。
“我们希望能让细节更加完美。”伊华说,福寿园有一个梦想,就是在2010年成为上海的露天博物馆,以呼应世博会,展示上海的近现代名人事迹。事实上,去年国际殡葬协会主席来上海参观福寿园后,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认为,福寿园可以跻身世界前十大公墓行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