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超2000亿元的大市场
福寿园的成功与其背后巨大的市场需求密切相关。据伊华介绍,目前上海有经营性公墓43座,北京有33座,两地的年产值都在五六亿元左右。而在全国,现有殡仪馆1500多个,经营性公墓2000多个,殡葬从业人员7万余人。
有专家算了一笔账,我国每年死亡人口数量大致在820万左右,如果以平均每人2000元的低标准丧葬费用估算,殡葬行业每年有164亿元的巨大市场。如果再算上骨灰存放、购买墓地等费用,殡葬行业的年销售总额将超过2000亿元。
兼任中国殡葬协会专家委员会秘书长的伊华认为,2000亿元看似庞大,其实“还没有做足”。她解释说,这主要体现在个性化服务的不足。比如未来公墓不仅可以成为旅游景点,应该还可作为一个“疗伤机构”。而这也可以带来相关产业,比如心理辅导、心理治疗、哀伤情绪治疗等。目前在福寿园,就成立了“星星港关爱服务中心”,专门为失去孩子的家长提供各种服务。
伊华还举例说,几年前她到日本考察,就发现日本殡仪馆的服务非常个性化。在一个海员的葬礼上,殡仪馆将灵堂布置得仿若大海,在里面会听到海浪声,屏幕上则播放着逝者生前的照片,包括与亲友的合影。她了解到,在日本,个性化殡仪场馆的租赁费占到殡仪消费的60%。
而在上海,该市殡葬行业协会上月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其市民在殡葬消费上平均支出为2万元,其中公墓花费1万元;殡仪馆中用于殡殓服务和殡葬用品的费用约为4700元,殡葬代理服务以及由其代办的部分殡葬用品支出则为5300元。
殡葬学专家、上海理工大学教授乔宽元告诉记者,中国一些陵园已经完成从传统公墓向公园的转变,下一步还需要进一步转变成人生文化纪念园,才能让墓园真正成为一张张城市名片。
他认为,传统的“一三一(一个小时、三鞠躬、绕一圈)”追悼模式需要变革。传统殡葬偏重于遗体处理,事实上,人生文化才是最值得好好保存的。
不久前,乔宽元在学校一位教授的葬礼上做了一个尝试,将几十张照片编辑了一下,在追悼会上放映,气氛特别好,参加者无不动容。“殡葬业需要在文化内涵增长上下工夫,开辟新的殡葬文化天地,这需要全社会的努力。大家要解决保存什么的问题——是成分一样的骨灰,还是各具特色的人生文化?”
“目前中国殡葬行业仍处于跑量阶段,如果更加注重个性化的服务,其市场远远不应是2000亿元的规模。”伊华说。而在早前,美国殡葬协会会长托马斯·罗伯特考察了北京天寿园和上海福寿园之后也表示:“我看到了行业远景,它在7000英里之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