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内地企业未来黄金十年
cye.com.cn
时间:2007-7-16 14:43:43 来源:中国经营报
作者:李媛 我来说两句 |
|
 |
|
编者按
涵盖内地、香港和台湾企业的《中国1000大》排行榜首度在内地发布。2007年,《全球商业》首次对在香港、台湾、上海、深圳上市的中国企业进行调查,按照 2006年度营收公开数据进行排名,评选出前1000名的企业。此前,这项调查已连续6年,深度调研内地、香港和台湾近4000家上市公司,拥有横跨大中国地区四个股市交易所资料。为帮助读者更好地解读排行榜内在玄机,本期特别邀请了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长江商学院院长项兵、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赵晓、台湾《商业周刊》社长俞国定和我们共同分析亚太最活跃的经济区域所蕴藏的财富机会和风险,触摸这张表格之下的经济脉搏。 中国经济还存在哪些变数?
主持人:总的来说,从1000大的榜单当中,所呈现出的2006年中国经济特点是怎样的?因为这个榜单已经在台湾做了6年的时间,那么从近几年榜单的变化,能够看出的两岸三地的经济有哪些变化?未来的趋势又是怎样的?
俞国定:从1000大企业里面过去的变化,我们可以找到一些脉络:第一,内地、台湾、香港这三个地区的产业各有特色。如果拿2004年跟2006年的榜单比较,我们发现,第一,香港在2004年那年企业呈现的特色与2006年是一样的,这表示香港企业对于财务杠杆的操作更灵活。第二,内地市场越来越重要,2004年我们就发现,台商获利比2001年多了很多倍,可以看出,这都是在内地市场成长的业绩。同时,台湾的企业在内地市场的获利已经占总公司的5成以上,而且内地的市场还在不断扩张中。所以,尽管台湾的政经形势不稳定,台商仍然在经济方面呈现两极化走向:依靠台湾内需的企业面临的挑战将越来越大,比如台湾的金融业;另一方面,面向全球化市场的企业,像鸿海这样已经进入国际企业生产链的企业,未来的发展不可限量。事实上,在中国崛起的过程中,内地就像一架波音747飞机,它有两个强大的引擎,一个台湾,一个香港,而像印度这样的国家是没有的,这就是我们的优势所在。
左小蕾:从中国的宏观经济来看,近几年低通胀、高增长是非常理想的宏观经济环境。正因为有这样的环境,我们才对将来的1000家企业的发展很有信心。
但是,我们注意到中国的经济也出现了不平衡、不协调、不稳定的状况。这其中有三“过”——过剩的流动性、过度的投资增长、过大的贸易顺差。比如,近期经济持续的高增长,其中投资推动的因素非常大。如果在目前经济增长的模式下,想保持这种增长速度,必须要不断地加大投入。假定目前如果是三个单位投入支持一个增长,在将来的状态下,可能是四个单位的增长才能维持10.7%的经济增长,再往后就是5个单位的增长才能维持,这就是经济学上的解读。显然,内地的经济发展处于规模效益递减的状态。
保持竞争力需要市场化
主持人:1000大排行里面,前10大有7大是内地的银行,众多的国内银行通过上市和金融业的崛起而崛起,银行的规模和营业额远远超过一些香港和台湾的银行。但是我们第一批开放的四家外资银行已经开始涉足人民币业务,内地的银行都面临着外部的竞争压力。从这个角度来说,目前我们内地产业的优势还有多少,可能会面临哪一些挑战?
左小蕾:从1000大榜单中明显看出,企业的规模和营运能力是不对等的。赚钱能力是香港公司的强,规模是内地的企业大。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内地企业做大很多是行政性的。像宝钢和鞍钢的联合,但是这样的做大不是市场行为。那么,国有企业的盈利在这样的情况下,盈利能力能不能持续?这是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几个月之前,内地的前10大银行年报公布的时候,85%至90%盈利来自于利差收益,像建行甚至是90%以上收益来自于利差。盈利主要来源于利差,说明内地的银行没有太强的竞争能力。外资银行进来之后,我不能保证这样的状况还能不能持续。
即使在一些外资银行成为国内银行的战略投资者之后,国内银行业的整体状况也不一定能立竿见影地提升。问题在于提升需要一个过程,必须在组织架构上、观念上、管理上落实到位,包括风险控制。内地银行的很多体制已经建立起来,但是这样看起来比较完善的机制并没有运转得很协调。
俞国定:台湾有很多公营银行,经营也很保守。很多人考进去之后一辈子就待在里面。但是台湾的金融业一开放的时候,台湾的银行就立刻显得没有竞争力。而台湾比较好的企业,像鸿海、宏基、广达等,由于没有受到保护和政策的优惠,只能到全世界去抢市场,现在却发展很好。未来,两岸三地、大中华经济圈都要面对最核心的挑战:市场化了之后,企业能不能独立地生存?尤其是全球化浪潮之下,企业有没有能进行全球竞争的能力?企业有没有能提供国际规格的管理能力和经营能力?从这些方面来看,我们要走的路是很长的。
|
免责声明:
凡本网具体标明“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其他形式的文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对本站文章版权的归属存有异议,请立即致电010-51285022或致信chuangye◎vip.sohu.com通知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