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崛起,财富涌流。
拿这八个字描摹今天的中国,这一全球经济的重要增长极,相信没有谁还有疑问。
“一块看得见的新大陆在崛起,它将出现在所有超出国界的视野里。”这是2004年11月15日《第一财经日报》发刊词中的一句话,今天读来,更觉恰如其分。
从GDP的角度看,中国即将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虽然GDP的增速与国民福利水平的提高不一定成比例,虽然“GDP至上”和“GDP崇拜”已经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批评,但没有人否认,更高的GDP有助于我们过上更好的生活。正如美国经济学家曼昆在《经济学原理》中写到的:GDP没有衡量我们孩子的健康,但GDP高的国家负担得起孩子更好的医疗保健。GDP没有衡量孩子们的教育质量,但GDP高的国家负担得起更好的教育制度。GDP没有衡量我们的诗歌之美,但GDP高的国家可以教育更多公民阅读和欣赏诗歌。GDP没有考虑到我们的知识、廉正、勇气、智慧或对国家的热爱,但当人民不用过多关心是否负担得起生活的物质必需品时,这一切美好的气质也容易养成。
“简言之,GDP没有直接衡量这些使生活有意义的东西,但它确实衡量了我们获得能使我们过上这份有意义生活的投入能力。”
而从个体的角度看,越来越多的人富裕起来,有些人获得了比一般人多得多的财富,是经济发展的正向标志。前两天,胡润告诉我,他即将推出的“2007年中国百富榜”,入围者达800人,最低门槛则是拥有相当于8亿元市值的资产(和去年500名的门槛一样);头100位富人的门槛是70亿;头10位富人门槛是300亿;而首富的身家将达到800亿。这些数字令常人诧异,但从一个客观的角度,当中国经济以接近两位数的速度持续增长了差不多30年,个人财富的迅猛增加、“中国富人成为世界富人”,其实都是水到渠成的结果。
然而,为什么,此时此刻,谈到财富,很多人的内心又有一些不安呢?
这就需要思考,财富的起源。或者说,财富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应该是怎样产生的?
在240年前的亚当·斯密那里,“金银不是财富增长的源泉,只有包含着人类劳动的商品才是财富的源泉。” 斯密把分工的深化,以及通过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而进行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利交换,看作财富的起源。
似乎没有太多的经济学家毕其一生研究财富问题,但每个人的研究,或多或少或远或近,又都和财富相关。无数答案集结起来,犹如丛林中的路径,各有不同但又彼此连接。
|